幾年前一次總統選舉的辯論會上,成功大學黃崑巖教授曾請教候選人對教養的看法。幾位總統候選人都支吾以對,不知所云。
這些總統候選人都是政壇上的沙場老將,閱歷豐富、口齒伶俐,他們很容易在政策的方向上批評對方、在政策的價值上指責對方,卻無法清楚的談論什麼是教養。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每天電視的新聞評論節目。名嘴對同一事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個個言之成理,並把對手陣營批評得一無是處。他們的談話固然有助於釐清一些事實,但是他們的態度與立場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陷入焦慮,甚而仇恨。
最近的例子是台北市都更案。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公共政策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絕大多數住戶同意時,少數就應該服從多數,讓都更案順利進行。相對的,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多數人不可以強制少數人的權益,否則就是公正、正義與人權的喪失。
有關都更案的討論其實是政治學上兩種最基本的價值選擇。社會上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辯論永遠不可能有滿意的答案。因此,我們必須學習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問題。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裡,對道德是比較有意識的,做事情的時候,常會問「是非對錯」的問題,特別是我們總喜歡去挑別人的錯處,只要抓到了誰的道德瑕疵,往往就成了論斷這個人的根據。可是自己的主張就一定是對的嗎?誰又不會犯錯呢?
每個人的知識有限,天下也沒幾個人經得起嚴格的檢驗。這並不是說是非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自己或別人的是非對錯。這就牽涉到了教養的問題。
教養是一種我者如何看待他者的態度。教養牽涉到的不是「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同情共感」的能力,一種理解別人、體貼別人的能力。
我們看到別人犯了錯,合理的面對方式,絕非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臭罵一頓,也不是像鄉愿一樣,睜隻眼閉隻眼。一方面我們要清楚知道他錯了,另一方面要儘量去理解他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這樣的同情不僅可以給他人留下空間,有迴旋的餘地,從錯誤中學習,也給自己留下寬容的餘地,來長養自己的愛心,並且通過別人的過錯,來真正看清楚人性深部的脆弱,以此來堅強自己的人格,避免重蹈覆轍。
教養是一種包容與慈悲的態度,它已經遠遠超過了價值是非的判斷與及功利主義或個人主義對於公共政策的辯論。
堅持做一件合於道德規範的事情,表現出個人的人格強度。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所謂剛毅的人,是指其人格上比較堅強,可以抗拒誘惑。我們對這種人表示敬佩。捍衛群體利益與珍惜弱者的公平正義,同樣也能得到我們的尊敬。但是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能夠對別人同情共感,表現出個人的「人品」。
古人最喜歡的一種人品,就是「溫柔敦厚」,這是因為溫柔敦厚的人知道給人留餘地,也給自己留餘地。他能欣賞別人,鼓舞自己,於是就在他和別人同情共感的互動中,顯示了天地之美。也就在這種美的欣悅中,可以感受到教養為人間帶來的力量。
我經常體會星雲大師所說的「迷悟之間」。的確,人間的事不僅常在對錯與是非之間徘徊,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是迷悟之間。以「迷悟」來看世間,會更多一層將心比心與體諒,也才會有包容與慈悲。
去年我與朋友製作了一部近現代史的歷史紀錄片,大師給我的啟示,讓這部紀錄片以《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為名。如何看兩岸的歷史過去,是要在對錯與是非之間糾纏爭辯?或許比較好的辦法是從有「教養」的態度去看過去、去理解對方。
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充滿了暴戾之氣呢?好多人都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結果常常為了爭正義,給社會帶來了仇恨與暴戾。社會要進步與祥和,是否也應該有更多包容與慈悲的教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