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連鎖反應 物價恐波動 應逐步調漲 中油須檢討成本、人事結構福利 勿把虧損卻轉嫁消費者
經濟部在昨天愚人節宣布,本周起取消油價「減半漲價」緩和機制,今天凌晨起,先補漲「應漲價卻未漲價」的百分之六十(各類汽柴油約漲逾三元),雖然有一些配套措施,但可想見的是,漲價的衝擊恐將大幅浮現。
在野黨批評,中油的人事成本過高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就決定要補價反映虧損,實在不合理,「愚人節開人民玩笑」;而且,已造成連鎖反應,客運、計程車都想跟漲,民眾在搶加油時,邊罵為什麼中油虧損,卻照發年終獎金?
老實說,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的人事成本過高問題,近年來年年被檢討,卻始終不見改善,此次亦然,顯見中油打算「強渡關山」,反正「頭過身就過」,輿論壓力再大只要我擋得住,一切於法有據,民意或在野黨壓力也奈何不了我。
我並不反對漲價,無論漲價的價格是用來達成中油的法定盈餘,或彌補虧損,都沒關係,台灣的油電瓦斯價格的確偏低,但應該有防止民生經濟受嚴重衝擊的配套措施。
以新加坡為例,該國雖是高油價,不過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如政府另行補貼交通運輸事業,以穩定從業人員,且將人群分散到大眾運輸設施上,因為高油價可抑制私家車的使用,對環保節能減碳有幫助。
而台灣油價這次補漲的配套措施,只有九二因為照顧弱勢(機車族)少漲一點,對高用油量且屬於中低收入的計程車業,簡直是致命一擊,國營事業經營不善的虧損,卻讓某些中低收入階層承擔,教他們情何以堪。
更別說為什麼同樣的油價,台塑可以賺錢,中油卻虧損?若說中油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有法定盈餘,那麼大可修改成本計算方式(有戰略價值的特殊物資與國營事業,改用另外的成本計算公式合情合理),為何要轉嫁給消費者?
說來好笑,無論中油漲價或降價,賺最多的是台塑,因為凍漲造成的低價,讓台塑可出口石油到高油價的國家賺取價差,漲價則讓原本營運成本比中油低的台塑,可賺更多利潤,而價差虧損則是由百姓埋單。
筆者強烈建議,如果漲價必須執行,至少應以逐步為之,不要一口氣補漲那麼多,否則造成巨大的民生衝擊,而造成社會恐慌,後續所必須支付的社會成本,實在教人憂心。
盼望經濟部在反映大環境決心漲價時,能認真檢討中油的成本與人事結構,解決不合理的優渥福利所造成的浪費,如果該省都省了還是虧損,要補漲百姓才心服口服。
胡天來(新北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