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間是水雉繁殖季節,來到「水雉復育區」裡的人,目的大多是為了那些高貴、稀有的水鳥。有的來攝影,有的來賞鳥,有的更負有保育的偉大使命。
九月初,賞鳥熱潮已經褪去,我選擇這個時候來到這一片蚊蚋叢生的溼地,原因不外乎想要避開爭先恐後拍攝稀有野鳥的熱潮。人多的地方,絕非智慧累積的場所,不但耳不清目不明,反而容易孳生許多非關自然的情事。
復育區位在台南縣官田鄉的「?土」溼地中間,四週重重圍籬劃定保護範圍,為的是防止人類干擾,然而野鳥仍然可以自由進出。繁殖築巢的季節已近尾聲,驕貴的水雉也毫不戀棧這些保護牠們的設施,紛紛作鳥獸散,飛出復育區外面。只剩下幾隻中白鷺、蒼鷺和紅冠水雞不明就裡,又不在保護之列,兀自守著這一片蚊蚋叢生的溼地。倒是竹籬上作花甚繁,牽牛花選擇在這個時候盛開。這裡的牽牛花大約有兩種,紅小花生性害羞數量較少;藍大花似乎比較優勢。淡藍色的花,綠色的葉,佔盡了園區裡裡外外的所有圍籬。
復育區裡的牽牛花或許不是刻意栽培,但是也沒有斫除的必要。她們被保留在人和野鳥之間,形成一道緩衝的圍籬花牆,只要不妨礙參觀者的動線和視線,幾乎可以搭著「保育」的便車,百無禁忌在園區裡到處恣意生長。偶爾也有慕名前來賞鳥者,眼光多半高過圍籬,他們精於搜索那些稀有的野鳥,卻輕易忽略和迴避眼前的雜草和野花。任憑牽牛花掏出心形葉片表明心跡;張開喇叭似的花朵嘶聲吶喊,似乎沒有人在乎她們的存在。淡淡的藍色花,含著露水伴著朝陽,朵朵盛開在圍牆上。很少人注意到南台灣襖熱的季節,也是溼地牽牛花盛開的祭典。
回家翻找圖鑑才知道,藍色雅致的牽牛花,叫作「碗仔花」;紅色驕羞的叫作「紅花野牽牛」。連名稱都土味十足又俗不可耐,難怪沒有人欣賞、沒有人讚美,也沒有人願意為她們設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