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有人問道:「從您詳細的解說與分析,知道有情的生命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的,但為什麼您只講生命的『永續經營』,而不說生命的『永恆存在』呢?這之間有甚麼微言大義嗎?」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透徹」也非常「到位」(套一句大陸同胞的用語),我只講生命的「永續經營」,而不說生命的「永恆存在」,原因就在於,「永恆存在」意涵生命具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本質或實體,帶有「形上學」的意味,這是佛法所要破斥的;而「永續經營」意涵生命是持續變動的過程,帶有「現象學」的意味,呼應佛法所主張的「諸行無常」義理。
佛陀在世時,有弟子名「鬘童子」者,向佛陀提出了十四個有關形上學及存有論思考的命題,請求佛陀回答,如果佛陀無法回答,或者承認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話,他就不再跟隨佛陀修學佛道了。
在這些命題中,有關時間的思考有四個:(一)世間常、(二)世間無常、(三)世間亦常亦無常、(四)世間非常非無常;有關空間的思考亦有四個:(一)世間有邊、(二)世間無邊、(三)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四)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有關「生命」與「色身」二者之間關係的思考有二個:(一)命身一、(二)命身異;以上這十個命題是屬於形上學的思考。有關如來滅度(涅槃)之後存在與否的思考也有四個:(一)如來滅後有、(二)如來滅後無、(三)如來滅後亦有亦非有、(四)如來滅後非有非非有,這些是屬於存有論的思考。這十四個命題,在經典中稱之為「十四難」或「十四無記」。
結果,佛陀不但沒有回答這「十四無記」,還將提問的鬘童子訓斥了一頓,並且講了一個毒箭的譬喻。
有個人中了一隻毒箭,他的親人趕緊要尋找除毒箭師,來為他拔箭消毒,但是此人居然堅持拒絕拔箭消毒,因為他說要先弄清楚射箭的人是誰?包括他的姓名、面貌、身高、膚色、種性、射箭的方位……等等。中箭的人還想知道對方射箭用的弓和弓把是什麼材質做的?弓的弦是用什麼材質做的?箭身、箭羽、箭頭又分別是什麼材質做的?造箭的箭師又是什麼人?他的姓氏、長相、身高、膚色、居住何方?……等等,等到所有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他才願意拔箭消毒。
佛陀語重心長地說,這個中了毒箭的人搞不清楚 ,在他還沒弄清楚那些無關宏旨的問題之前,早就毒發身亡了,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拔箭消毒」。「毒箭」譬喻眾生的「貪、瞋、癡、慢、疑」等根本煩惱,生命的核心課題在於如何著手斷除煩惱,而「十四無記」的思考不但無助於斷除煩惱,而且會陷入無止境的爭辯與戲論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只講生命「永續經營」而不說生命「永恆存在」的道理所在。
最後,我必須要再一次強調生命「永續」的意涵,生命並不曾也不會「一成不變」地維持一個固定的狀態,而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前後相續,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曾佇足停留。因此,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永恆」或「不變」,而是在生命的「永續開展」過程中,不斷地「斷除煩惱」與「破迷啟悟」,達到「生死自在」的境界。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