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專家,近期在元上都遺址考古發掘和史料研究發現,元上都曾建有佛寺、道觀和伊斯蘭教寺院,是一座多教並存的都城,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正運用現代科技,搶救保護元上都遺址。目前,當局正進行申報,要將元上都遺址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專案。
元上都亦稱灤京、上京,遺址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東北的金蓮川草原閃電河北岸,距今有七百多年歷史,歷經十一帝、百餘年,最終毀於元末戰火。據考古調查和文獻研究,上都城的西關曾經是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國際商貿中心。
內蒙古博物院歷史研究員李豔陽表示,元朝疆域種族、民族繁多,宗教信仰複雜,成吉思汗對各種宗教採取支持和保護政策,忽必烈也延續此一包容政策,准建寺院廟觀,並給予禮遇。
據史載和考古發掘顯示,蒙元時期,在今內蒙古地區有佛教、道教、景教(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其中,最受重視的是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元上都為當時世界的宗教中心,寺廟教堂林立,包括華嚴寺、乾元寺、帝師寺等佛寺,長春宮、太一宮等道觀,還有儒家孔廟以及被稱為「回回寺」的伊斯蘭教寺院。
另外,據元上都歷史文獻與考古發掘,元代有逾五百首吟詠上都的詩篇,題材包括朝會、風俗、山川、景觀、氣候、宴飲、街市等,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與史料價值。元代的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其圖案藝術融合了漢族和中原文化的風格;元上都發現的元朝紙幣,對世界貨幣發展影響深遠,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等國仿元朝發行紙幣;此外,元代的數學發展也居領先地位。
為搶救保護元上都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運用航空攝影考古、GPS衛星定位、三維精細測繪、探地雷達探測等現代科技。同時,進行遺址本體變形監測、裂隙注漿、表面防風化加固、散堆積層加固等保護措施,有效保存遺址有關歷史、科學、文化的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