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空說有

鄧淑明 |2012.03.18
1495觀看次
字級

三月十一日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法會主題「佛教的空有論——談空說有」,由福慧家園住持慧昭法師主持,與談人有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主任慧靜法師、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劉招明,國際佛光會龍華二會會長戚品淑等,近一千二百名信眾與會。

慧昭法師前言提到,空是宇宙本體,是人生的根本,是「有」和「無」的同在。「空有」說明宇宙萬法,因為一切萬法無不是緣起性空。緣起是屬於有的部分,一般稱為「緣起有」,屬於世俗諦;而它的體性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屬於「勝義諦」。

接著,慧昭法師請與談人分別就出家及在家的觀點,與大眾分享「空有不二」、「無常」、「改變」等親身經歷與道理。

慧靜法師首先說明,很多人誤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四大皆空」是指酒色財氣,其實佛教說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因為這四者皆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所以稱為四大皆空。他又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提的「非常、非壞」,以及《中論》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說明空有不二的道理。

慧讓法師分享他的出家因緣與空的關係。他自小就用功讀書,求學之路相當順利,相繼考入台灣大學、台大研究所,後來還到美國工作。留美期間,眼見其他同事周五下午都與家人樂敘天倫,自己卻沒事可做,於是到休士頓中美寺當義工。當時生活雖然風光,但是內心卻不安定,慢慢地,他發現原來做沒有報酬的工作最讓人歡喜。由於內心充滿法喜,加上出家最能報父母恩,所以他決定出家。出家後,他與家人朋友變得更親近,因為他們都發心到佛光山或是分別院擔任義工,一起服務大眾。

作為成功企業家的劉招明,在工作上相當務實,每遇到問題,一定要檢討,找出問題然後解決。可是這一套用在對待家人上,卻不是好方法。多年前有一天,他打電話給太太談家事,也用檢討方式討論,引起太太反彈,「你把我也當公司員工嗎?」太太說。這句話讓他嚇一跳,於是他開始反省檢討。

還好,當時劉招明已跟隨星雲大師學佛多年,想起大師開示:「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於是轉念要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上,從改變自己做起,盡量用溫和的方式,對待家人、員工。從此,他留時間多陪家人,主動幫助打掃居家環境,因此改變了家中氣氛,全家和樂融融。劉招明說,他的人生、事業、家庭,因為一念之間的改變,變得更好。

育有一子一女的戚品淑,兒子三年前騎單車意外喪生,傷心欲絕,幸好有佛法的慰藉,慢慢走出傷痛。有一次,她夢見兒子告訴她過得很好,讓她相信兒子這生並非白來,而是要帶給父母和許多人學佛的因緣。之後,女兒進入叢林學院就讀,並決定出家度眾。那時,她因失去兒子,女兒還要出家,心裡不捨,百般阻撓,但女兒沒有氣餒,終於說服她與丈夫,順利出家。戚品淑也發願當佛光會的分會長、義工,讓人生更加充實。雖然身邊「沒有了兒女」,但她覺得人生卻更加「富有」。

慧昭法師最後結語說,不論人生順逆,都要心存感恩,因為一切都是在現身說法,不管好壞,一切都會過去,這正是無常、空觀。佛法講無常與空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不執著、放下,同時能把握當下因緣,直下承擔。該放下時放下,該承擔時承擔,這樣,生活自能自在解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