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靛藍小孩」這個詞,是在國中擔任導師的文玲告訴我的。
文玲去年接了一個七年級的班級,雖然她已有十多年教學經驗,在剛接手時,仍有非常不同的感受。這個班級有二十多個學生,其中有半數是家中獨子,少數學生有過動傾向。
這些孩子雖然各自有不同的問題,但卻有一些共通的特質:極度挑釁權威、對事物敏感、直覺強,又洞悉人性。面對這些孩子,文玲過去的教學經驗似乎都不管用,他們只接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很多時候不是老師說了算,而是要和他們講道理,才能取得認同。
新世代 不少靛藍小孩
有一天,文玲無意間在書店,看到一本名為《養育新世代靛藍小孩》的書(註),翻翻書的內容,發現書中對「靛藍小孩」(indigo children)特質的描述,和她班上的孩子非常相近,原來這些孩子有可能是靛藍小孩。
「靛藍小孩」的概念是由一位研究人類氣場的諮商師所提出的。根據研究,她發現從一九八○年之後到現在所出生的孩子中,約有百分之八十是這類小孩,他們的氣場呈現深藍色。
這類孩子有些共同的特質,例如:意志堅定、富有創造力與藝術天賦,具敏銳的直覺。這些孩子有些是孤立者,常有挑釁的發洩行為,或是脆弱的內縮行為;容易感到無聊,可能被判為注意力缺乏症、精神官能症或憂鬱症等等,易與植物或動物有連結。
我想到學校的同事李老師,曾經談起她在大學部所帶的一個班級,也有這些特質。從大三帶到大四,她發現這個班的學生很難相處,各自為政。
李老師原先對學生有很多的規定,如:上課遲到不能超過五分鐘,不能在上課時間接手機,但是這些學生不理會這些規定,也不在意成績,李老師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可能認為這些學生在任何場合都是這樣,事實不然。李老師安排學生到校外參觀或實習時,這些學生從不遲到,表現得中規中矩,李老師原本想用權威的方式貫徹規定,但做不下去,因為這些學生會看場合來表現,不是老師說了算。想到和學生還要相處兩年,如果撕破臉,以後很難再回復師生情誼,於是李老師也就沒有堅持這些規定。
大四那年寒假結束,李老師安排學生做面試的演練,希望學生們將來在找工作時,能有較好的面試經驗與技巧。李老師請班長通知同學這件事,並安排一個早上的時間來讓學生們練習。
舊權威 屢屢面臨挑戰
練習的時間已到,才來三個學生,來的學生還提到其他學生在BBS站罵老師無聊。李老師聽了非常生氣,心想自己這麼盡心的幫助他們,這些學生非但不領情,還批評老師無聊,是不是要扣他們的成績,或是處罰他們?但是想到這班學生的特質,李老師改變了主意。
隔天,李老師在上課時,先詳細說明自己安排面試活動的用意,再問他們為什麼沒有參加,學生們說:「老師,妳早說嘛,我們以為妳是沒事找事,如果老師事先告訴我們,我們都會來的,因為我們知道這件事是有意義的。」
這些學生要先了解老師的安排,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再決定是否要遵從。對於老師的權威、命令、規定,學生們有他們自己的篩選標準。時代是不同了,這次的經驗,讓李老師改變了對學生的看法,也改變了她的教育方式。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特質,大人們如果用上一世代的觀念和權威,要新世代的孩子服從他們的決定,一旦孩子們無力反抗,在心靈飽受折磨與壓迫之餘,可能會用疾病的方式來展現他們的不滿與抗拒,如精神官能症、過動症等等。
面對新世代的特質,大人們要用心去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不論是否是靛藍小孩,大人們都要試著改變原本對孩子的看法,以及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同時也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因為新世代的孩子說不定會讓我們學到新的人生課題。
註:《養育新世代靛藍小孩》(The care and feeding of Indigo children)Doreen Virtue原著,王愉淑譯(二○○八)。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