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舊曆年,我語氣堅定的跟兒子說:「哥哥,爸爸媽媽決定,這學期不幫你註冊了。」
兒子問:「為什麼?」
我說:「我們決定不讓你讀書了。」
孩子傻眼、大聲的說:「我就是要讀……」
碰!孩子用力關上門,出去了。我也隨口說:「問問同學、朋友,你該不該再讀、再混……」
孩子讀書是為了什麼?我很認真的思考著。十六堂的病假、十六堂的曠課,在學校能學到的究竟是什麼?
「學歷」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的確很重要,所以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頂著大學畢業的光環,完成父母的期盼、社會的標準。
但我的孩子一定得跟大家一樣嗎?如果沒有大學畢業,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嗎?一個個的問題,我認真、反覆想著。最後,下定決心,拋開世俗的看法、觀念與孩子的反對,堅持不讓孩子再讀下去了。
「讀書」就是要學會兩件事:一是學做人,二是學做事。如果這都學不好,就換個跑道,我是這麼認為。
以目前的教育體制,任何的年齡、階段,只要肯讀,就有機會再讀書。所以學歷並不是孩子目前的最需要、最重要的,目前應該是讓孩子有學習的能力與經歷。
至於要學什麼?
第一、學尊重。
第二、學感恩。
第三、學會愛自己。
這三項能力,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多一點點的感受。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任何事,孩子都認為是應該的、必然的,所以沒有感覺到,也因此,忽略了這三項能力。為了找回哥哥的能力,我只好徹底的從頭學習,為孩子辦了退學、提早入伍,在另一跑道重新開始。
等待,我耐心的等待,在新的跑道,有了體會、有了感受,相信兒子一定會為自己學歷不足而再一次的讀書,那時必能百分百認真、甘願的完成大學學程。勉強去混一張大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證書,孩子會失去自己原有的能力及優勢。認命的在社會裡,安分的做好一件事,以後就能常常做好事一件。
哥哥偶爾還是會被同學挖苦:只剩下一年就畢業了,不讀,很可惜,混也要混畢業啊!我也會被身邊的友人罵,現在都是大學生,二專能做什麼好工作?
我都笑笑不多說。
孩子的能力要在哪裡學習,父母應該要最清楚。因此我現在常常跟哥哥說一句話:三個字,「要開心」。
從開心到把心打開,父母陪孩子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發現自己的優勢,再努力耕耘,那時讀的大學,定能有好的學習態度,屆時拿到的大學畢業證書,才是真實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