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位當看護的朋友,問她:「妳見過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病人與家屬,有什麼感想?」沒想到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孝的多。」
她說,有一個老先生剛被送到醫院,家屬就急著提出看護申請,待看護到達之後家屬就再也沒出現過,看護費用還是透過老先生的里長,百般折騰才湊齊的。
還有一個老太太告訴我的朋友,她媳婦認為照顧父母是兒女的責任,因為他們的關係是一等親,至於媳婦只不過是姻親,所以並沒有照顧公婆的義務,讓老太太為之氣結。
前些天,在路上碰到童年玩伴T的母親,算一算她也有七十多歲了,看她一副落寞神情,才知她的子女們都不願跟她同住,T更躲的不知去向,連電話都改了,根本找不到他。他母親說:「誰叫我當初曾經拋夫棄子,他們是在懲罰我……」T的母親是在他們父親病逝後,開始獨自一人住在偏遠的郊區,幾個小孩似乎都認為「不孝有理」,看著老人家佝僂的背影,我的內心十分酸楚。
不孝的故事聽了總令人感慨特別多。有人說,「因為親密、熟悉,便少了關注、體貼,所以就常輕忽了、漠視了,這是我們性格的劣質,也是我們情緒的慣性,我們縱容著自己,卻傷害著親人,直到後來也傷害了自己。」然而,最可怕的是在生命的盡頭碰到兒女擺明「我就是不孝」,讓老者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還必須為下一代的不孝痛心疾首。
我深深覺得,不管父母是否曾經有過「不是」,父母終究是至親的長者,「原諒最親近的人」是我們的本分,做子女的無權也不能用「懲罰」的態度對待年邁的父母。女婿如半子,媳婦更是後半輩子的女兒,同樣應該守住分寸,這是做子女的基本態度。更何況孝順的方式有很多種,出錢、出力或者只是一份關懷,相信只要有心表達,父母應該都可以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