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報導】大陸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鄴城遺址,日前出土近二千九百件北朝佛像及殘塊。邯鄲市文物局長表示,此次大規模發現北朝佛像在河北尚屬首次,是研究北朝時期中外佛教文化融合的珍貴史料物證。
臨漳古稱鄴城,遺址位於現今臨漳縣城西南的鄴鎮、三台村一帶,曾為東魏、北齊等六朝(西元三八六至五八一年)都城,黃河流域政治、經濟等中心。北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熱衷於佛教,作為北朝統治中心的古鄴城,是當時佛教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組成的鄴城考古隊,近年來在鄴城從事考古發掘。八年前,在河北省臨漳縣發現北朝皇家寺院遺址,出土塔基和兩個各一萬平方公尺的院落基址。此一占地三十萬平方公尺的寺院史無記載、格局奇特,有別於常見的前塔後殿式北朝寺院格局。
今年元月初,在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北地、漳河南堤的河灘,當地農民發現一些佛像。該地點位於東魏北齊鄴城遺址東城牆外,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推測的外郭城內。經考古勘測,是一處佛教造像的埋葬坑,佛像應與鄴城寺廟有關。
此次出土大量佛像,部分已遭毀壞,殘缺不全。初步判斷,多數為東魏、北齊時期的佛像,少部分是北魏時期佛像,多為漢白玉石質,還發現有彩繪佛像,是研究南北朝中國佛教文化承前啟後、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時期的珍貴史料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