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沒什麼煩惱,對世間也沒什麼欲望,自覺無欲無求。我不求什麼,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知道上輩子、上上輩子或更早以前,我是什麼?
福報禪師答:禪宗《景德傳燈錄》有這麼一段公案:「有源律師問越州大珠慧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睏來眠。』曰:『一般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在書桌前苦讀、在殿堂裡努力誦念、埋首在圖書館查閱資料……這些固然是用功,但佛門裡有另一種用功,是在心地上下功夫的,如這裡所舉的例子一樣,常人以為吃飯、睡覺誰都會做,而且天天在做,怎麼會是用功呢?原來差別在「照顧當下念頭」,該吃飯時不為諸事所擾,該睡覺時不輾轉反側,這就是落實於生活中的一項專注而無欲的功夫。
「無欲無求」指的不一定是物質上的、感情上的;「無欲無求」跟麻木不仁、冷漠也有很大的不同。所謂「道是無情卻有情」,對世俗一切無求,但是仍然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
過去有一個老婆子護持一位行者坐關,有次她想要試試這位行者,便叫一名年輕女子送齋飯過去並抱住他,年輕女子照做後,問行者感覺如何?行者木著臉回:「枯木倚寒禪,三冬無暖意。」老婆子一聽怒斥:「二十年來供養一名俗漢」,不但趕走行者,並一把火燒了供他禪修的茅庵。
照說這位行者已經修到不為色誘、無欲無求了,為什麼老婆子還要失望呢?原來「哀莫大於心死」,念頭是死了,但做為修行人的那一點點人氣也沒了。
再者,如果你仍想知道過去幾輩子的事,那不但不是無欲無求,而且是顛倒夢想,因為連當下的念頭都無法作主,卻妄想前世、來生。今生做人的基本功都沒練好,對眾生恩、父母恩,師長恩都未報答,還自以為無欲無求,不是很可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