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有台灣驛使宿館舍,見豔女登牆下窺,叱索無所睹。夜半琅然有聲,乃片瓦擲枕畔。叱問是何妖魅,敢侮天使?窗外朗應曰:「公祿命重,我避公不及,致公叱索,懼干神譴,惴惴至今。今公睡中萌邪念,誤作驛卒之女,謀他日納為妾。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神不得而咎我,故投瓦片相報。公何怒焉?」驛使大愧沮,未及天曙,促裝去。紀曉嵐‧〈灤陽消夏錄一〉
讀懂名句
有位朝廷派駐台灣的使者,下榻在驛站館舍。突然看見一名豔麗女子在驛站的牆頭窺伺他。使者咆哮怒罵並四處尋找女子蹤跡,卻一無所獲。到了半夜,聽到琅鐺一聲,原來是一片瓦片被丟到他的枕邊。使者怒罵是何方妖魅,竟敢侮辱天子使臣?
窗外傳來大聲的回應:「您的官運大,我來不及躲避您,以致於受到您的斥責,我害怕因這件事受到神明的譴責,一直內心不安到現在。而剛剛您在睡夢中萌生邪念,誤把我當成驛站士兵的女兒,圖謀他日納為妾。人的內心只要一動邪念,鬼神都會知道。因為萌生邪念就會招來邪惡之事,神靈不能因此責怪我,所以我投擲瓦片報仇,您有什麼好生氣的呢?」
驛使非常慚愧且沮喪,還等不及天亮,便匆忙地整裝離去了。
名句故事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台灣自此被納入清廷的版圖中,清廷並於次年設立台灣府以管理地方事務。
《閱微草堂筆記》廣蒐各地鄉野奇譚或紀昀(紀曉嵐)自己的所見所聞,之中也有少數篇章提及台灣,本篇就是其中之一。故事的主角是清廷派駐台灣的使者,一天,他在驛站館舍中突然看見牆頭有名美女正在偷窺,於是加以斥責。等他前去搜尋時,女子已消失無蹤。
此時女妖之所以不敢現身,是因為畏懼使者胸中秉持的正氣。但到了半夜,使者動了邪念,打算納驛站士兵的女兒為妾,正氣有所減損,因此給了女妖丟瓦片報復的機會。
使者原本還理直氣壯地責問是何方妖魅,膽敢侮辱天子使臣,沒想到他心中的不軌圖謀竟被女妖一語道破,兩人的立場頓時扭轉,理虧的使者甚至只能灰溜溜地倉惶離去。
故事中女妖的一席話「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神不得而咎我」,警惕意味濃厚,說明人一旦起心動念,除了自己內心明瞭,天地鬼神也都能察覺,若動了邪念,自然會招來鬼魅妖邪,這時可就怨不得人了。
其實只要行得正、坐得端,邪氣亦不得侵擾近身。文天祥在〈正氣歌並序〉中,提及自己被囚於監牢,面對七種惡氣:有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疊是數氣,當之鮮不為厲」,意思是說,這幾種氣味加起來,碰到的人很少不生氣的。但因他善養「浩然之氣」,所以可以「百沴自避易」(各種惡氣自然退避)。文天祥有正氣,所有惡氣無法侵襲,更何況是鬼魅魍魎呢?(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