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曆

溽暑漸現,悶風徐徐,梅雨將至。
穀雨、芒種一過就到了立夏。
立夏是熱的,但不是那種會令人汗流浹背的熱,而是有股「氣」悶在身子裡出不來的熱。除了熱之外,立夏的氣候開始讓人有悶濕感。相對於驚蟄的說變就變,立夏的善變則顯得有點遲鈍。
立夏是即將進入梅雨季的氣候轉換期,鋒面開始變得紮實,但仍不成熟,因此空氣中常瀰漫著潮濕的氣味,天空似乎也時帶「威脅」意味,常常可見綻亮的天空忽而轉灰,但是既不下雨,也見不著陽光,令人摸不著頭緒。

雖然立夏代表台灣將逐漸轉為夏季型氣候,但下雨特徵還是停留在冬季型的北濕南乾。
這種差異主要來自造成下雨的原因不同,北部和東部主要由鋒面雲系造成,中南部則大多屬於熱對流引發的午後雨,因此下雨時間多在中午以後,也較集中於山區。
立夏氣溫常超過攝氏30度,令人會迫不及待想開冷氣,昂貴的電費除了讓荷包大失血,冷氣排放的熱氣也加速區域或全球暖化的推手,也可能讓你在夏至、大暑等節氣時更難熬。
因此如何適應立夏將熱又未熱透的氣溫,找到最合適的空調方式相當重要,建議可將冷氣調到28度,再搭配電風扇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即可。
立夏悶熱有雨的天氣,也要特別注意塵和蚊蟲孳生。最好定期清洗家中棉被、沙發套和地毯,保持濕度在六○%以下。也得常注意居家環境有無積水容器,避免蚊蟲孳生。
節氣食物
瓠仔麵、草仔粿、米苔目
立夏是台灣的父親節,由於氣候逐漸轉熱,但仍有細雨輕寒,出嫁的女兒要在立夏這天返家為父親進補,俗諺稱為「立夏補老父」,由於瓠瓜是夏天當令蔬菜,女兒會做瓠瓜炒麵孝敬父親。客家人則是吃草仔粿或米苔目,藉著清淡口味消除夏天的不潔病菌。
養生守則
頭部和嘴巴、主導呼吸的肺部和消化的大腸,是立夏時格外要注意的身體部位。
處在高溫悶熱的環境條件下,不用說古人有取出藏在冰窖中的冰以消解暑熱的習慣,現在三步五步便有一家便利商店或是冰果室,人們更容易一頭栽進冷氣房裡,或是藉冷飲冰品解身體的渴、冷卻發熱的身軀。風扇冷氣吹在頭頂,冷熱食吃在肚腹裡,毫不節制的話,將是身體很大的養生障礙。
所以在立夏時節,如果能夠在起居養生的保健上,掌握夜臥早起──也就是晚睡早起的起居方式,並且多到山邊海濱運動流汗,除了讓累積在體內的陰氣排出體外,也可以強化呼吸系統;同時,在這天地之氣初交合的節氣裡面,太多的陽氣容易溽傷身體的氣,在睡眠上建議切勿貪涼之外,在飲食上,雖然食欲減退,但可攝取苦瓜等苦味食材,清洩暑熱,身體清明冷靜,精神自然冷靜,為事自然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