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允許含瘦肉精的美牛進口問題,近來成為各界爭論焦點,筆者曾公費生留美,對進口與否持相當保留態度。
雖然國際對瘦肉精是否危害人體尚無定論,然而若長期食用,就必須考慮累積的「藥理效果」。藥物的作用對病人而言是必要的療法,但對健康的人,縱然並沒發現瘦肉精對人體有不良反應,也不應含在可能長期吃的食物裡。
若政府開放含瘦肉精的美牛進口,而且採牛、豬分離的作法,不但對本土守法的養豬業者極不公平,而且等於變相鼓勵不肖業者得寸進尺,也將使國民健康遭極大威脅。
政府不能只是清廉,也要有能力,決策前必須了解風險係數,且須考慮到公共衛生與醫療照護問題,陳揆在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時表示,對美牛進口的爭議,他主張從根源談起,了解瘦肉精成分在不同器官、細胞會產生什麼作用,他已交代農委員主委陳保基要專業考量,如此才能對美國及國人都有交代。
筆者針對陳揆的主張建議,政府應立即成立長期研究與分析小組,邀請醫界及公共衛生等專家學者提供意見,或參與政策評估與決策執行,在決策定案前,以界定問題、深入探討、設定目標、尋找替代方案、選擇並確定最適當方案,然後做推動、民眾宣導,與政策執行一段期間後再評估等七步驟,也就是以科學與實證醫學研究的分析結果,客觀制定決策。
若能如此,不僅是瘦肉精,未來任何的公共衛生政策與決策,方能科學化、更具說服力,人民健康才能有更大保障。
劉競明(桃縣龜山/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