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因應十二年國教,把學習落後學生拉起來,目前國一的學生如學習落後,應參加篩選檢測,全國排名後百分之三十五者,必須參加補救教學,以維持基本學力,避免免試進入高中職後落差太大。
筆者認為,確保教育品質,補救教學有必要,但是實施方式與環境必須改變。我從事幼教工作,發現許多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由於缺乏學習動機及興趣,無論怎麼教都沒效果,必須由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著手,因而,提高學習動機與興趣,比強制實施重要,否則疲勞轟炸的補救教學,恐怕讓學習低成就的學生更排斥學習。
其次,必須補救教學的學生,如果還是在原班級、由原授課老師教學,加上同樣的評量方式,可能效果有限。我相信學習落後的學生,不是不能教導,而是老師通常對「後段班」學生較缺乏耐心,也沒有足夠的教導技巧,所以,應該培訓適當的補救教學師資,要有指導能力及耐心,並要定期檢測學生學習能力,以掌握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況,給予個別指導。
此外,強制實施補救教學有待商榷,例如鄉下地區有不少學生,放學後必須幫忙農事或家計,應該考量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而且,也要顧及學生的資質、興趣,例如有的學生對體育有濃厚興趣與潛能,適合培養成為運動選手,強迫補救智育,不但浪費時間,也扼殺了天賦,必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總之,即使要實施補救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教材等都要改變,並能發揮教導功能,協助學生解決學習困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此才能拉起每個學生。
蓮心(花蓮市/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