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樂府歌辭‧君子行〉
讀懂名句
君子防患於未然,避免讓自己處於使人誤會或懷疑的情境中。因此在瓜田之中不彎腰穿鞋,在李樹林下不整理衣冠。長嫂與小叔之間嚴守男女之防,避免肌膚之親。長幼有序遵守禮法,不併肩行走。
君子應該勤奮、謙遜,這才是德行之根本,與世無爭不特立獨行,即使在無人之處亦能保持自己堅貞德行,不同流合汙。
周公求賢若渴,親自前往賢士居住的平房;吃飯遇有賢士來訪,立刻吐出口中食物前往接待,常常一餐都來不及吃完;沐浴時若有賢士登門,不顧頭髮尚未梳理好,便攏著頭髮急著接見。因此後世均稱周公為聖賢。
名句故事
本詩旨揭題意闡述君子的定義及處世態度。前半段以生活中具體事例,說明君子言行舉止應克己復禮,禮是個人德行的外在體現,約束自己的行為,凡事遵循禮法,避免遭人誤會或非議。
後半段則強調君子在修德方面的自我要求,合群謙讓融和在社會群體之中,追求「大隱隱於市」,即便在世俗偏頗的價值觀之中,能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操守;在獨處時亦嚴以律己,將修德內化成一種生活態度。
最後以聖人周公為例,鼓勵後人學習其禮賢下士的行為,並以德做為立身處世之根本,更擴及社會,期盼能達到周公制禮作樂、以德治國的理想境界,正符合孟子對於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看法。
新說名句
「瓜田李下」這句耳熟能詳的成語便是源於本句,提醒人注意言行舉止及場合,不要做出使人懷疑或誤解的事情。《舊唐書》記載,唐文宗某日詢問當時任工部侍郎的柳公權說:「近日民間對於朝廷施政舉措有無意見?」柳公權答說:「對於皇上派郭旼任邠寧主官議論紛紛。」文宗不解的說:「以敦旼身分資歷來說,並無不妥,有什麼可議論之處呢?」柳公權回答:「有人傳言郭旼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方才得此職位。」文宗說:「郭旼的兩個女兒入宮是為了陪伴太后,並不是做我的妃子。」
柳公權便援用本詩,回答文宗說:「瓜李之嫌,何以戶曉?」意思是說,這瓜田李下的嫌疑,又怎能一一解釋清楚呢?於是文原宗便將郭旼的二個女兒送出宮。因此「瓜田李下」又可稱為「瓜李之嫌」。(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