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國曆二月四日或五日
鹽水蜂炮慶元宵 天乾物燥留意火
氣象曆
谷底氣溫,反彈回升,低點迴盪。
過了小寒、大寒就是立春了。立春的特性主要在溫度逐漸回升,氣溫在「小寒」和「大寒」降到谷底,「立春」則開始反彈回升,不過還是相當寒冷,所以有句台灣諺語說:「正月寒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此時台灣北中南東四地的溫度可說各有特色。北部寒冷;南部舒適;中部早晚冷、中午舒適,日夜溫差大;東部則是早晚涼、中午也涼。
北部處於東北季風迎風面,是台灣平地最先冷的地方,清晨溫度常只有12、13度。白天晴朗時可上升到22至24度,雲多時又掉回15至16度。濕度則主要視乾冷空氣的南下程度,通常冷鋒來臨前較潮濕,冷鋒過後又顯得相當乾燥。
冷空氣從北部至中部已和緩許多,不過日夜溫度和濕度卻相差極大。通常冷空氣南下時,中部冷的時間會比北部晚半天到一天,空曠的地形和晴朗的天氣並無法留住白天陽光帶來的溫暖,入夜後溫度急降,至清晨低溫已和北部不相上下。
南部雖不像北、中部的冷,清晨還是有點涼意,通常在寒流來時才會有冷的感覺,少雨多晴的氣候使南部白天溫度常可上升至24度,而濕度在四個區域中也是最低的,乾燥舒適。
東部在立春的氣候則有點像是北部和南部的綜合體,清晨低溫像南部有點涼、中午高溫像北部,不過還是涼,因此日夜溫濕度差也小,和中部呈高反差的情況。天氣則常和北部相反,主要和風向有關係,冬天最常吹北風、東北風或東風,當刮起東北風或北風時,北部陰沉有雨,東部則還可見到陽光;吹起東風時,北部轉晴了,東部卻反而開始下起雨來。
降雨則呈現明顯的南北特性,北多南少、中部和東部居中。不過一旦下起雨來,南部雨勢可不比北部小。北部和東部平均每兩天就會有一天是下雨天,而且一旦下起雨來,幾乎有半天的時間都在下雨,但下的都是綿綿細雨,且以晚上居多。
古代對立春景色的描述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意思是說北風逐漸減弱,並吹起溫暖的東風,大地開始回溫,原在冬眠的昆蟲也漸漸甦醒,而冰封的河海也漸漸融化,可以看見魚兒游泳。
然而事實上應該還不至於能夠那麼快看到這樣的景象,不僅台灣,連黃河流域附近也仍然處於相當寒冷的狀態。
立春於每年的二月四日或五日,大約是農曆春節前後,學生也都還在放寒假,除了天氣仍冷,要注意保暖之外,提醒大家也要留意用火安全,尤其農曆春節期間許多人喜歡放鞭炮,此時風速大、濕度又低,相對的很乾燥,一不留意可能就會釀災。
節氣食物
甜粿、發粿、菜頭粿
台灣傳統過年習俗要吃年糕,甜年糕就用糯米與糖製成的甜粿,「吃甜甜,好過年」,發粿是用糯米、糖與酵母發酵蒸熟,象徵發財好運;另外還要吃用米漿與當令的蘿蔔製成的菜頭粿,要在新年討個好彩頭。
養生守則
反應在身體上,春天屬木,冬天屬水,位處一年之交的立春,雖然已是萬物蠢蠢欲動、萌芽的春天,卻還是有冬天的氣候特徵,五臟六腑需要格外注意肝臟和腎臟的保健。
在飲食的挑選與料理上,可以維持冬日的飲食習慣,進食熱量與溫度相對較高的食物,並多補充蛋白質;而面對變化多端的立春天氣,宜多攝取維生素,避免病邪入侵。
在生活起居上,建議晚睡早起以養春陽。在天氣較為穩定溫暖的時候,進行拉筋等體操運動,讓身體逐漸恢復彈性與柔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