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三個人分屬不同專業領域,在一次偶然聚會中,討論到農民曆的議題,發現農民曆雖是台灣,甚至中國發行量最大、歷史最久的書,但因為台灣緯度(北緯22~25度)跟農民曆與節氣發源地黃河流域的緯度(北緯35度)不同,不完全符合在地農民的需求,因此發想合作寫一本符合台灣實際狀況的書。
三人決定依照各自專業,站在農民曆先民智慧的肩膀上,因時因地因人,來規畫一本以一般生活為主的「國民曆」。
我們形容這是一本「天地人」的生活之書:「天」,是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地」,是指從台灣地域特色出發﹔「人」,則以一般國民的實用角度,探討如何飲食、旅行與養生,跟著節氣過生活。 (插圖/王春子)
傳統農民曆的產生與內容
農民曆是古人觀察太陽、地球與月亮三者運行,依時作息與農耕的行事曆。透過月亮的朔望周期來生活作息,根據太陽照射地球角度的變化,產生二十四節氣的季節變動來耕作,農民曆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陰陽合曆。
根據年月與季節循環產生的農民行事曆,讓人民與環境和諧共生,內容通常包括選擇良辰吉時、節氣資訊(日治時期出現根據節氣種植適時作物與漁撈的資訊)以及神佛誕辰。
由於農民曆是人民重要的生活指導書,以前是由官方造曆頒布,被稱為「黃曆」,民間不能私自出版。根據學者黃一農的研究,以元朝的元文宗天曆元年為例,當年全國出售的官印黃曆,就高達三百多萬本,平均每四戶就擁有一本,而政府的賣曆收入,更高達當年歲賦的千分之五。
由於黃曆具有官方與民間行事的宜忌準則,一直到清朝乾隆始開放民間印行,才漸有農民曆之稱。
節氣是農民曆的重要架構
一般以為節氣是農曆,其實節氣是太陽曆。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是一年,在地球公轉與自轉過程中,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產生不同的季節變化,太陽在黃道(或稱黃經)每運行十五度,就產生一個節氣,一年三百六十度,就有二十四節氣。
節氣的發現,在於住在黃河流域的古時中國人,為了計算年歲而來。由於月相變化可以歸納成一個月,但是太陽高掛天上卻無法直視與標記方位,古人就用立杆測影來推出太陽方位,發現了冬至與夏至,因為冬至這天晝最短夜最長,因此用冬至來推估一年的回歸,才有「冬至大如年」、過了冬至要添歲的說法。
從冬至與夏至兩個時點,又發現春分與秋分,晝夜均等的時點,就出現了四季,再根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氣候與植物觀察,以及生活體驗,訂出了二十四節氣,在西漢漢武帝時代,就出現二十四節氣的完整名稱。
傳統農民曆值得保存
不論外在環境怎麼變化,二十四節氣來自活生生的生活經驗,透過賦予自然變化產生生活與生命的意義,這個架構是很有價值的。
從氣象觀點來看,原本覺得節氣不適用台灣,因為節氣以中國黃河流域為主,台灣的氣象有一部分跟傳統節氣有落差,例如台灣幾乎不下雪,小雪、大雪是不是可以用其他名詞來取代?但是當仔細研究後發現,改名字茲事體大。
現在修改節氣名稱可能只看這十年,但百年之後回看,原來二十四節氣名稱因為被改掉,後來修訂的節氣就不能與歷史相連,出現斷層,就會是一個大災難。
節氣名稱不該改,二十四節氣的架構很有價值,但是內容可以重新再詮釋,回歸現實生活,國民曆的觀點就是在找尋穩定的脈絡做出預測。從氣象學來看,氣候改變大概是十四天,跟節氣循環的時間差不多,只要去看國民曆就會知道每個節氣台灣各區域的氣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