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問題,在日前才剛落幕的總統大選成為議題,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提出「四年內,財政赤字減半,八年內,財政平衡」的政綱,凸顯馬英九政府執政近四年的財政惡化程度。
政府債台高築,學者和民間團體主張,「沒有連任壓力」正是馬總統為子孫「打消債務」的契機;透過加稅和減少支出,進而減少負債,才是負責的執政者。
為減緩債務累積,不「債留子孫」,學者建議,政府應仿效先進國家實施績效基礎預算制度,改革政府機關只會消化預算,「不把錢當錢用」的陋習。馬總統也應該師法英國首相卡麥隆,上任之初不畏懼外在壓力,大力改革財政。
開源節流是當家不二法門,若用盡心力開創財源,但不知節省,再多財源也不敷花費,舉債成了必然之惡,成為全民不可承受之重。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有錢人家都禁不起揮霍,何況資源不豐的台灣。「該用則用,該省則省」是治家治國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是「該與不該」的界定,就人言言殊,看法主觀。但套句流行語,以人民「有感無感」界定,也許比較具體,以「人民共識」為基調較明確。人民有感、有共識、有需求的就多做,無感、無共識、無需要的就少做。
政府官員有不當心態,編預算時大力爭取,增加花錢的額度。錢爭取到就「出手大方」,不該花的也花,到了年底,就亂花錢,消化預算。也有為討好民眾,亂開支票;少數人的快樂,成了多數人的負擔。
舉例來說,「選舉路燈」密密麻麻,選舉道路 直達深山。「路平政策」挖挖補補,好大喜功,「蚊子館」到處都是。假借政令宣導,辦活動,送贈品,印文宣,吃吃喝喝,有玩有拿,「大拜拜」之後,滿地文宣,到處髒亂,光是環保袋就不知花了多少錢,很多人隨手就丟,都是人民血汗錢。
早年還有縣市,把堤防、道路當「搖錢樹」,偷工減料,「質薄如紙」,颱風來一次就毀一次,不斷發包,爭取經費,承包的不是民代關說,就是親信受授。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必要操守,公僕應為政府財政把關,為民看緊荷包,如此才能讓民眾免於背債。
曾言
(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