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報導文學評審推薦佳作-- 愛向前走 甘肅隴南支教採訪紀事 選刊.中

文與圖/林中偉 |2012.01.19
887觀看次
字級


受到師資缺乏、教室不足影響,傅家庄小學的兩間教室,只能容納一到四年級學生,學童升上五、六年級之後,必須到鄰近的學校就讀。李校長表示,學生幾乎都是「留守」兒童,平時多和爺爺奶奶、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小學畢業後,一部分繼續升學,通常,初中畢業就不再念了,高中以上的學歷,在村裡面十分少見。

傅家庄小學教授的科目,包括語文、數學、音樂、體育、思想品德以及科學,教材由政府提供,但是學校沒有任何的輔助教材。

家住九山社的王應東、王愛霞,離學校最遠,為了趕上第一堂課,每天清晨六時就起床,並快走兩個小時山路,才能到學校。下午放學,還得回去為家人張羅晚餐。等到他們上了初中之後,每天清晨四時就要起床,然後花八個小時走路上下學。

王應東是典型的農村孩子,白天大人都出去耕作,由於妹妹年紀還小,他從八歲開始,就得幫忙做家事、做飯,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可以花在課業上。事實上,像他這樣的孩子,在隴南山區幾乎隨處可見。

值得一提的是,山裡的孩子,個子都很矮小,十一、二歲的學童,有的看起來只有八、九歲,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全校更看不到一個小胖子,和營養過剩、早熟的台灣小孩,根本是兩個極端。

校長李處林坦言,村民的主食是馬鈴薯、麵食,沒有太多副食品可以吃。加上山區農民經濟條件普遍不好,很少有學生帶便當上學,中午,通常一個饃(饅頭)或玉米餅就打發一餐。空腹的孩子,則把遊戲當飯吃,餓了就多喝幾口水充飢。

事實上,李校長的家,距離學校十多公里,每天也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遇到下雨天,同樣是寸步難行。

支教大學生

深山初體驗



二○一一年暑假,傅家庄小學來了一群「稀客」。十個就讀大連、中國人民大學的大學生,千里迢迢來到這個偏遠的小山村,成為轟動當地的頭條大新聞。杜老師表示,過去在電視上,曾經看過大學生到貴州、雲南等地支教,村民都很納悶,宕昌的深山,比它們都還貧窮,為什麼一直沒有人過來關心?

如今一口氣來了這麼多有學問、有愛心的「代課老師」,對「與世隔絕」的村民來說,自然是驚天動地的一件大事。

這群愛心洋溢的大學生,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除了外表帥氣的女大學生耿琦,是蘭州人之外,李夢欣、李彥凱、江宵月、潘雨楠、王一奮等人,分別來自東北、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

家住吉林的李彥凱,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硬座到蘭州,再顛簸七、八個小時山路,才來到這裡。住在大連的李夢欣,也要二、三十個小時的車程。不過,青春的氣息永不凋謝,儘管臉上流露長途旅行的疲態,當他們出現在教室、為孩子講課時,都像天使來到人間一樣。

這群一胎化、父母百般呵護長大的心肝寶貝,都是第一次搭硬座長途旅行,深山農村的支教生活,讓他們終生難忘,也多了一種使命感。

山中的生活如何?王一奮用他特有的幽默形容:「一張木板,四個凳子,這就是床。隨便搭建的房頂,少了密合天花板的保護,天天早上都被灑在地板上的陽光吵醒。」「凌晨一骨碌爬起來,發現滿屋的蛾子和蚊子。」「久聞飛蛾撲火,今見飛蛾撲床真是壯觀。」

隊長李夢欣也有很深的感觸,她強調,傅家庄的支教生活,只能活在當下,絕對不能多想。白天,他們和孩子們在一起,晚上,就在昏暗的燈泡下看書寫字,恢復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沒有電話、無法看電視,更沒有互聯網。

在這裡,他們和原來的世界完全隔絕,不能回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他們在這裡,只想把最好的一切,留給這些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月不洗澡,對他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像江宵月這樣正值荳蔻年華、愛漂亮年紀的女生,之前連想都覺得非常恐怖。

不過,西北農村的貧困、物資的缺乏,讓這些參加支教的大學生,一個月就長大、成熟不少,也更打心底疼惜這些孩子。在支教結束、告別這群孩子時,個個忍不住紅了雙眼。

初到傅家庄小學時,眼見簡陋的房子,蹩腳的書桌,教室裡,缺了一半的黑板,還少了板擦的「作伴」,大學生們的心中,真是百感交集。但他們很快就發現,這裡住著最純潔、可愛的孩子,這些都是支教生活中,難以抹滅的記憶。

李彥凱在他的支教日記中,也有不少感性的描述:「山裡的夜,很美。璀璨的銀河,以一個完美的角度,鋪陳在天上。流星畫破天空,如同一根火柴點燃了夜幕,旋即又消失的無影無蹤。」「那瞬間的光亮,彷彿我們追尋人生的輝煌,有些人,一閃而過,有些人,剎那即是永恆。抓住一顆流星,偷偷許下心願,那是一個和生命的約定。」

劉迪輝回憶第一天的「代課」情景,更是歷歷在目。他表示,和學生約定八點半上課,他提前一個小時抵達,想要先熟悉一下環境,結果走到校門口,就聽到陣陣的讀書聲。接著,劉迪輝被眼前景象嚇了一跳:「教室門還沒開,孩子們靠著牆壁排排坐,雙手捧著課本大聲朗讀。一張張稚嫩認真的臉上,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也對未來充滿希望。」

什麼叫「心疼」?什麼是「捨不得」?在蔣治國、王長健、劉迪輝以及裴婉婉、耿琦這群大學生心中,都有了新的答案。(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