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節目滿天下 不停向民眾催眠 助長奢靡 勤儉大德不復見 追求物質享受 忽視精神生活 社會畸形
我住農舍裝的是衛星電視接收器,沒幾個頻道,偶然打開電視轉來轉去,居然都是美食節目,有的是名廚獻藝,有的是街頭餐廳訪談,其實,其他頻道的美食節目也不少,我不禁想,台灣人幾時變得愛吃、好吃?
喜愛美食是人性,生活水準提升到某種程度後,飲食由果腹晉級成享受,是很自然的轉變,有人形容香港人十個有八個正在吃東西,另外兩個則忙著準備,是全世界最愛吃的人,好吃竟到了這種地步,教人驚奇,難道香港人只享受,不必付出勞務?
台灣人本以勤勞、務實為美德,上一兩代都崇尚勤儉,偶有較豐盛一餐,吃來特別有味,而勤儉合乎健康養生和環保觀念,也對地球友善,但曾幾何時勤儉已被視為落伍,衣食住行追求時尚奢靡。
今天台灣的大眾媒體,捨棄滿足閱聽人精神生活的文學副刊,天天以眾多版面、時段,報導名牌、豪宅、物欲享樂,不停向民眾催眠,下一代心靈在密集洗腦下,幾已不知精神生活為何物,文學、音樂與美術養成教育,也成了未來躋身「上流社會」的階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美食節目當道就不足為奇了。
享用美食無罪,但一味追求精緻飲食,將很快使味蕾麻痺,再好的食材、再高明的食藝總有終極之時,就如同古代帝王人家,每餐盡是天下之最,久而久之終食不知味。
如果大家把體力、精神和時間用在享受物質,還有多少餘裕提升心靈層次,或增加自己戰鬥力,成為更有用之人呢?這恐怕才是人民習於追逐奢侈後,社會最大損失。
更何況,在M型社會中有許多人吃不起美食、住不起豪宅,甚至寒夜能有遮風避雨之處、飢餓能有一個便當已是夢想,鋪天蓋地大談、大啖美食,教他們情何以堪?
在轉台器的選擇間,常看到男女食客,在鏡頭前高談闊論菜有多入味,或故做名家沉思狀,或表情誇張的點頭如搗蒜、尖銳驚呼讚歎,令人反胃,這些人在造福商家、收視率之際,不知是否想到自己助長了社會畸形追逐?
邱傑(桃縣大園/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