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不斷吸收新知,而報章雜誌無非是提供他們最即時訊息的來源,就一個家長來說,我希望孩子能獲得具有知識價值的資訊,而非聳動灑狗血似的八卦新聞。所以,筆者認為,媒體必須具備社會教育功能,提供孩子在學校學習外的另一種公民教育,身為家長,希望我的孩子接收到的媒體資訊須兼備社會教育功能。
筆者認為,必須包括五個面向:首先為「真實及正確性」,新聞媒體的出現及其它在民主社會的最重要功能,就在於經過查證歷程後報導「事情的真相」。
其次為「價值完整性」,新聞不是製造業的產物,它具有價值判斷力量的針貶力道,本身具有公共財特質的社會公器,不該是議題操作或是八卦製造機,須提供讀者最全面性的正確訊息。
第三為「宏觀深入性」,媒體應該有全球化的視野,並在更高的位置來探究事件本身,必須有跨領域整合的特點,透過深入報導的內容與分析來導正社會風氣,如此才能兼具教育性,讓學生有更高瞻的視野。
第四為「責任道德性」,對新聞報導內容負起一切應有的責任,以求真、求實與負責任的最高價值準則自許,媒體必須在高道德約束下,披上自律的盔甲,不能讓媒體自由凌駕於國 家利益與法律之上。
最後為「客觀包容性」,探討時事政策走向或個案事件的同時,必須謹守客觀立場,避免過度偏頗的主觀意識,導致讓讀者對於事件、議題本身產生觀念偏差。
對於孩子而言,媒體需要具有更深一層的教育意涵,須擔負培養民眾國際公民的視野與法政尊重的素養,這樣的媒體才是具有導正社會風氣與教育意義的正向公器。
黃奕仁(嘉義中埔/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