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商圈近年日益擴大,產生不少問題,台師大教授夏學理提出師大商圈改為徒步區與巷弄散步道的倡議,以增進社區互動,並添人文藝術氣息,希望為商圈打造國際文創特色,立意甚佳,但被曲解,夏教授投書貴版,說明理念。
筆者認同夏教授的理念與方案,他基於社區關懷的情感,主動構思籌畫發展方向,把台師大與周邊商圈融合為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構想,深具社區總體營造精神。
國內早期市區道路建設太側重機動車輛考量,引發壅塞、噪音、空汙、人車爭道等問題,加上大量的攤販聚集與違規停車,人行空間狹窄,形成混亂式發展,於是商業與人潮逐漸向郊區移動,舊市區慢慢地停滯,甚至頹敗。
近年來很多國內外都市計畫與交通管理學者,省思以往強調效率的空間規畫方式,朝人本交通及綠色運輸方向推動,並系統性與主題性地建置人行道與自行車道,而從歐美城市規畫案例可證明,「交通寧靜區」才是促進舊市區更新與永續發展的良方。
交通寧靜區概念是體認「人」才是道路的主人,建立以人為本的交通動線,增加人行空間寬度及地面平整,符合無障礙環境,加強淨化、綠化、美化與文化,並把街道活化為徒步慢活城市,讓民眾逛街是「享受」,也是「運動」。
台北市西門徒步區環境更新改善計畫即為「交通寧靜區」成功案例,計畫內容除了改善街道鋪面、座椅、廣告招牌、夜間照明等,還引進展演活動、建置徒步區商圈網路、制定徒步區自治管理經營法規等配套機制;更新改善完成後,「紅樓」成為藝人表演、主題活動與創意市集的重要場所,電影院的聚集也開創西門町文創特色。
這可作為師大商圈徒步區規畫的參考,完善的規畫相信能帶動整體商圈的發展,打造能讓人們逛街時,享有行路安全且設備完善的娛樂商業環境,讓貼心又人性化的服務,成為師大商圈的獨特魅力,塑造充滿人文、藝術和國際化的師大商圈。
至於少數因曲解而反對的居民,建議透過溝通協調與參與設計的方式,爭取共存共榮的社區認同感,化阻力為助力,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