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偉
如果你喜歡潛水,那一定有見過這種美麗的「海底嬌客」,無論是在台灣的東北角海域、南部的墾丁海域、東部的蘭嶼綠島,還是外島澎湖海域的珊瑚礁區都看得到牠們的蹤跡──牠們鮮豔多變的色彩、柔軟飄逸的身體,在海底如蝴蝶般優遊自在,這種超「卡哇伊」的海底生物就是有「海底寶石」美稱的海蛞蝓。
為宣揚台灣海域的海洋生物之美,也為了讓民眾更了解這種生活在珊瑚礁的海洋家族,中華郵政於今年六月八日發行一套「海洋生物郵票—海蛞蝓」郵票,選擇四種各具特色的海蛞蝓作為郵票的主題,讓民眾一睹海蛞蝓之美。
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又名海兔,是一種海生螺類軟體動物,平常居於珊瑚內,背部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一般呈白色,所以被賦予「海底寶石」的美名。海蛞蝓以口觸手(oral tentacle)行觸覺功能,嗅角(rhinophore)用以偵測氣味。牠們屬於肉食性海洋生物,大多以海綿、珊瑚、水螅、海葵、海鞘甚至同類為食,還有的種類靠著獵食具有共生藻的水螅蟲,並完整的將共生藻放在自己的體內,建立共生關係,享用共生藻經光合作用所提供之能量。
海蛞蝓是雌雄同體生物,身上兼有雌雄兩種性器官,如果兩隻海蛞蝓相遇,其中一隻海蛞蝓的雄性器官會與另一隻的雌性器官交配,間隔一段時間,牠們又彼此交換性器官再進行一次交配,這種奇特的交配方式也顯現出海洋生物的奧妙與獨特性。地球的海洋中,已知大約有二千七百至三千種不同科目的海蛞蝓,廣泛生活於溫暖的海域。
多疣墨彩海蛞蝓Mexichromis multituberculata(面值新台幣5元):多彩海牛科。身體為乳白色卵圓形,背部布滿椎狀疣突,頂端為紫紅色;外套膜邊緣環繞著紫紅色斑點(有時有橘黃色變異);嗅角為腮狀葉,次生腮與嗅角的上半部為紫紅色,在受外界環境擾動下會將腮收縮至背部的囊中。在台灣主要分布於東北角與澎湖的珊瑚礁區。
威廉多彩海蛞蝓Chromodoris willani(面值新台幣5元):多彩海牛科,頭寬大可明顯與身體區分,身體為灰藍色長卵形且帶著黑色的點或縱紋;外套膜柔軟無明顯突起,嗅角為腮狀葉,嗅角之間常常出現圓狀黑點;次生腮與嗅角為棕色透明,布滿白色小斑點,在受外界環境擾動下會將腮收縮至背部的囊中。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墾丁、綠島、蘭嶼的珊瑚礁區。
錫蘭裸海蛞蝓Gymnodoris ceylonica(面值新台幣12元):裸海牛科。身體呈白色透明,上有橘紅色小斑點,體型呈圓筒狀,尾部呈尖形;腮與嗅角無法收縮,腮為羽狀,常以弓形或圓形排列於肛門附近。圖案中的兩隻海蛞蝓正在交配,彼此以身體右側的雌雄生殖器官互相交換精子,爾後才各自分離並排出受精卵。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墾丁與綠島的珊瑚礁區。
埃孚多彩海蛞蝓Glossodoris averni(面值新台幣25元):多彩海牛科。身體為白色長橢圓形,不透明;外套膜平滑寬闊,具有橘色帶狀邊緣且呈皺摺狀;足部亦具橘色帶狀邊緣;嗅角為腮狀葉,次生腮和嗅角呈深橘紅或血紅色,在受外界環境擾動下會將腮收縮至背部的囊中。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墾丁的珊瑚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