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由大陸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的「二○一一中華文化人物」頒獎典禮,日前在深圳舉行,共有十一位獲獎,其中一座頒給在西藏古格王朝遺址堅守十九年的佛教徒普布曲桑。
一年一度的「中華文化人物」評頒活動於二○○九年十二月啟辦,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人物評選,表彰全球華人文化精英人物的傑出貢獻與影響。前兩屆,台灣獲「中華文化人物」表彰的分別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和京劇名伶魏海敏。
近幾年來,到西藏阿里古格遺址參觀的遊客愈來愈多。不少到過這兒的背包客都在自己的遊記中提到這樣一位朋友:他將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十九年默默投入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古格王朝「最後的國王」。他就是古格王朝遺址管理站的站長普布曲桑。
西藏古格王朝遺址在一座三百多公尺高的土山上,占地約十八萬平方公尺,是大陸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那些留存下來的廟宇、宮殿、堡壘、洞窟、壁畫,三百年來雖屢遭自然及人為的破壞,依然能讓人感覺到這座古城的壯觀與繁華。普布曲桑第一次到古格,是在一九八三年,當時還沒有公路與公共交通,作為一個唐卡世家的傳人,普布曲桑說,最初吸引他的是古格遺址的壁畫,他覺得「那兒有東西在召喚著他」,但沒想到的是,這一去竟然改變了他的一生。
一九九二年,普布曲桑正式成為遺址管理站站長,從那時起整整十九年、近七千個日子裡,普布曲桑堅守崗位。防止遺址被盜和損毀是普布曲桑首要任務,也是他最艱難的任務。白天巡視外,晚上十一時、凌晨一時、三點、六點,還各要巡邏一次,一個月走爛一雙鞋。難得的是,除了管理,普布曲桑還參與壁畫的修繕和繪製唐卡。沒有遊客時,他帶著乾糧和水,在殿堂裡一待就是一天,親手繪製和拍攝了很多壁畫的樣本。
身為唐卡傳人,普布曲桑還一直在研究佛像的眼神和手勢,他的唐卡畫得十分精美,大多融入了古格壁畫的風格。不過,普布曲桑很少會販賣自己繪製的精美唐卡,大多數都捐給了寺院,以表達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