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為止,香港首富李嘉誠擁有一八八億美元的財產,名列全球第十富豪,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士,也是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多的一個。如今,他將為基金會捐出五百億回饋社會,不少於個人總資產的三分之一。他除了為富有仁,還努力推動「知識改變命運」,鼓勵大家終生追求學問。
李嘉誠由一名店鋪學徒登上華人首富寶座,並非靠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蹴而就的運氣。從小他就喜歡看書,一看到書就如饑如渴地看完再買,家裡到處堆著書。這是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學歷不足而深以為憾,為了迎頭趕上,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床下工夫。他說:「我的知識基本上是靠讀舊書而得。買來的舊書讀完了,就賣掉,然後再買舊書繼續讀。」
一九五○年,李嘉誠開設的第一家塑膠原料廠,取名叫「長江」。這名字是有涵意的,他是想,不要嫌棄細小的河流,河水匯流,才可以成為長江。人要像江水,要不停的游向新知識,留意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甚至要稍跑在社會之前。他決策快,開會快,每場不超過四十五分鐘。他打了一個比方,雜牌軍總司令拿機槍會好過那個機槍手嗎?難道可以超過那個砲手嗎?總司令懂得指揮就可以了。
綽號「李超人」的李嘉誠常嘆息,一九五七年,賺了很多錢,那年,他很快樂。一年後,快樂不見了,只剩迷惘,後來他想通了:「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於是他熱心支持大陸及香港的教育與醫療事業,多年來各項捐款高達四十五億港元。
有一陣子,每個禮拜,他都帶兒子去游泳,也帶一書本,是難度較高的文言文,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或許小孩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宗旨。
往後的餘生,他希望自己最少挪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公益事業上:「我年輕太窮了,深深體會健康和知識的重要性,這是國家富強之本,如果能在支持醫療、在教育方面幫助很多的話,你叫我給他叩頭都可以。」
他把基金會當第三個兒子來疼:「如果學巴菲特或蓋茲的話,就要賣掉長和和赫斯基。」李嘉誠退休後將全心全意做基金會的工作,他強調,基金會是百分之百做慈善,幫助有需要的人,只是一直不喜歡使用「慈善」兩個字,今後家族成員或是董事都不能從基金會拿取一分一毫,基金會是百分百做捐獻的。
他常說,「富貴」這兩個字必須分開而看,富不一定貴,真正值得珍貴的,還是在於為社會做了什麼,讓世人得益的事,這才是真財富,任何人都拿不走。
因此,他眼中真正的「富貴」,是必須懂得用金錢去回饋社會,如不能做到這些,即使擁有了金錢,也只不過是「富而不貴」,如果再有一生的話,他還是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