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即將結束,國際有不少媒體紛紛回顧今年發生的大小事,美國《時代》(TIME)雜誌每年照例選出風雲人物,今年將此一頭銜給了全球的「抗議者」,肯定反抗權威、錯誤體制的人民力量。
回顧今年,從北非到中東的阿拉伯之春與茉莉花革命、美國的占領華爾街,到希臘的抗議緊縮政策、印度的反貪瀆運動、墨西哥的反毒梟抗議、俄羅斯的選舉舞弊抗議等,有愈來愈多的普羅百姓,特別是年輕人與中產階級,透過網際網路的串聯,了解了自己的受壓迫狀態,團結起來向掌握體制與資源的統治階級抗議,甚至某些被獨裁政權控制數十年的中東與非洲國家,都因這波強大的抗議,而出現政治版圖重組,推倒獨裁政權。
台灣也沒有自外於此波抗議潮,雖然模仿跟進的占領台北101失敗了,但更具本土意義的抗議國光石化,而產生的白海豚運動成功了;日前,當立法院審議爭議極大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時,院前有抗議群眾集結,當修正案通過後,網路隨即出現許多批判與抗議聲浪。
這些都說明了上世紀九○年代網路出現後,不少趨勢專家所預言的網路民主化社會,似乎真的到來了。
臉書等社群網站崛起後,出現了能讓人民快速動員、集結的媒介,國家或財團已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以打壓、收買等方式控制媒體,媒體也無法再以自身立場封鎖消息,或試圖透過議題設定轉移民眾焦點。
各國政治人物如果不能從全球迅速蔓延,而且獲得一定成果的抗議活動中,看到網路正在改變歷史,人民將個人行動集結,形成巨大的力量,改變政治與經濟,而思考改革不符人民需要的政經體制,恐怕不久的將來會被人民淘汰。
網路不斷演化,使民主的政治參與成為無限可能(二○○八年美國總統選舉,歐巴馬靠臉書串聯,獲得大量小額捐款與驚人的人氣),抗議者的集結將更容易,力量也將愈來愈強大,沛然莫之能禦。
醞夢(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