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劫灰湮滅,歷經生死流轉,在此時代,「佛陀」這個意味著「覺悟者」的字詞卻不斷地經過時光荏苒的膨脹演化與篡寫改編,「佛」甚至大量被濫用,甚且成了裝飾而大大喪失了原意。
佛陀自身從未宣揚超自然的神力,甚至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腱連曾想以神通來解救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但最後明瞭神通無法解決業力。佛陀是要我們懂因果,同時揚棄輪迴,抵永恆涅槃。因此佛陀之路也就是人人可為之路,菩提心與無分別心是最重要的教義,人佛之間原無二致,只是眾生在無明裡流轉,唯心造作。
當摻雜甚多民間信仰或附佛的外道團體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正信的見地更是重要,重返佛陀的初衷,重返心的源頭,同時實證實修,才能更深切地瞭解正信佛教的精神與佛法要義,否則了悟生死與空性都會成了只是學說。佛教一旦脫離大眾生活,就無法在生活中實踐,如此就太可惜了,也失去佛陀的本意。
原先佛陀的度眾,靠的是一雙腿來周遊列國,度盡眾生不厭倦的精神是那樣地讓我動容;於今我們每一個人都流落在人間,體會人身難得,並在心識的土壤不斷地種下菩提種子,這就是行走佛之路。
嚴格說來,佛陀不是宗教,祂超越宗教,因為佛陀是明心見性的智慧與慈悲系統。佛陀教義讓身處滾滾紅塵,不知心何去何從的眾生可以從輪迴之海上岸。
釋迦牟尼佛出生到入滅,從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到成道的菩提迦耶,從靈鷲山到衹樹給孤獨園,從拘尸那羅到那爛陀大學……這是一條偉大覺者的永恆靈光之旅,也是生生世世的佛陀弟子朝聖之路。
問題是朝完聖、上完課、修完法之後呢?是否就能放下?真正心的放下,真正在動靜之中,情緒不受波瀾?這在在考驗著我們。
佛陀的覺悟光是照耀世界之光,這光是我們自性的光,而自性就是佛性。當我走過聖地巡禮後,常動容於佛陀的故事,我的生命也因此被覺者啟發,從而看見自己蒙塵的心性,並擦拭蒙塵的心,轉煩惱為菩提,視一切逆境為消業障與增上緣,同時還要立誓保護佛法,一旦佛滅,就是群魔亂舞了。
佛陀在入滅前說:「以戒為師」,這句話是在亂世裡實踐佛陀語錄的核心價值,看好戒律就如同保護我們自己的心和眼睛,戒律也是佛教歷經兩千多年來仍維持佛陀傳承的主因。
在當代,守戒與實踐佛陀教義是不易的,因為我們的心容易擺盪。佛陀曾開示:唯有菩提心才是對眾生最有利益的。
有菩提心,過著八正道的生活,我想如此就有進入佛門、體會佛陀修行教義的一丁點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