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因佛牙舍利的殊勝因緣,而蓋紀念館供奉,就如佛教史上許多令人嚮往的寶塔,是佛教徒禮敬佛陀舍利、默思佛法的朝聖之地。然而,歷史上的佛塔,木造的,石砌的,歷經風霜雪雨,時間久了,已漸漸頹圮,即使重修,也成了遠觀懷古之塔。
那麼,在二十一世紀誕生的佛塔,除了讓大家都能登塔瞻仰,親身禮拜佛陀的真身舍利;此外,如何讓社會大眾與「佛陀紀念館」發生關聯,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個關聯中滿心歡喜,而從這裡帶一些啟發、一些感動回家,這個重點,多年來,星雲大師一直在思考。
當然,各式各樣的意見、想法,也不斷地提出與討論。佛陀已經無比偉大了,之所以需要建館供奉,星雲大師的觀點非常明確。
星雲大師說
早年我寫過《釋迦牟尼佛傳》,當佛陀到了八十歲,有一天宣布了自己涅槃的日期,弟子們都感到就要失去依靠。
阿難流著眼淚,問佛陀涅槃後大家該怎麼做?佛陀沉思後囑咐說:「當我圓寂荼毘以後,你們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讓過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
實際上,佛陀並不需要人們禮拜供養,但眾生需要藉此來啟發善念、淨化心靈。透過禮拜佛塔,與佛陀的法身接觸,將思慕之情昇華為學習佛德,實踐於日常生活。
佛陀並不需要寶塔,而是眾生需要,我憑著這句話而建寶塔。
西元前五四三年,那一天……
佛陀紀念館中央建築的這座寶塔,是印度式佛塔,黃砂岩的外觀有一種蒼古的氣息,但內部的科技運作卻現代感十足。星雲大師就是要這樣說故事,透過建築,來說佛陀永恆的故事。
西元前五四三年,佛陀在拘尸那羅涅槃,各部族的國王聽到消息紛紛趕來,希望在佛陀荼毘後分得舍利,請回國內起塔供養。但是,拘尸那羅的末羅族人認為,佛陀既然是在這裡涅槃,沒理由把舍利分給大家。這個立場,立刻引發各國不服,派兵準備奪取舍利。
眼看戰事一觸即發,有一位婆羅門說話了,他提醒各國國王:「佛陀長久以來積善修忍,各位也都經常聽佛說法,如今怎麼能在佛陀入滅後,為了爭奪舍利而大動干戈?」他提議用和平的方式平分舍利,大家同意了。於是,佛陀舍利分成八份,八國如願以償,各自迎回起塔供養。
到了西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全印,為了弘揚佛法,他下令取出舍利,盛入八萬四千個寶函,分發全國各地,廣建八萬四千佛塔。佛塔興建從此隨著佛教的流傳,開始風行起來。
二千多年後在台灣,供奉著佛牙舍利的佛陀紀念館,名之為「本館」而不是「主館」,星雲大師解釋,「本」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本,在佛陀紀念館包括四聖諦塔及八塔的整體格局上,沒有主副之分,只有左右對稱,前後相輝映。
(選自《人間佛國》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