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們通常是仰視教堂,在衣索比亞北部的拉利貝拉(Lalibela),卻要俯視。
網路世代,許多人相互轉寄風景優美的照片。拉利貝拉的巨岩教堂,尤其十字架形狀的聖喬治教堂,曾在網路流傳,許多人讚嘆,驚問 :「這在那裡?」
巨岩教堂群建於十二、十三世紀,由整塊岩石鑿出,後來被非洲莽原覆蓋,沉睡了七百多年,三十年前才被重新發現。
岩石教堂外觀造型驚人,內部裝修獨特,有「非洲奇跡」之稱,也是基督教文明在衣索比亞繁榮發展的非凡人物。非洲古國衣索比亞與基督教的關係,源遠流長。舊約聖經記載,美豔而富手腕的示巴女王曾訪問耶路撒冷,令所羅門王神魂顛倒,兩國交往密切,許多猶太人前來定居,衣索比亞因此被稱為「以色列第二」,現在仍有猶太後裔。
岩石教堂所在的拉利貝拉,十二世紀起成為紮格王朝都城,長達三百年。都城名稱來自國王拉利貝拉,據說他出生時,一群蜜蜂圍著飛來飛去。他的母親認為是未來王權的象徵,便給他起名拉利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權」。當政的哥哥感受到威脅,決心毒殺他。拉利貝拉被灌毒藥,長睡三天,夢裏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聖,並要他回來後建立「新的耶路撒冷」。
上帝不僅給予具體的建造藍圖,還派天使協助。拉利貝拉動用兩萬工人,花了二十四年鑿出十一座岩石教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鑿成十字架形狀的聖喬治教堂,它深入地下二十公尺,相當於五層樓高,坐落在近乎方形的豎井底部,是建築學、石造建築史上的經典。
一二二一年,拉利貝拉去世後,岩石教堂逐漸為森林覆蓋,沉睡在海拔二千六百公尺的岩石荒莽中,鮮為外界所知。直到一九七七年被重新發現,次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景。
撇開傳說不談,拉利貝拉打造岩石教堂,固然出於宗教虔誠,但也是形勢所迫,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
西元七世紀後,阿拉伯人大規模擴張,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漸遍及西亞、北非,並向南滲透。衣索比亞的基督教徒受到威脅,與基督教世界的聯繫被隔斷,朝聖活動被迫中止。為了保持宗教信仰,也為了生存,一些教徒便將教堂遷往高山或岩洞中,靠繩索攀登,由地道連通。
岩石教堂群的建造,正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無論教堂構造或相互間的聯繫,都有防衛考慮。教堂現由教會管理,每座都有專人看護,內部不允許用閃光燈攝影。部分區域不對遊人開放,儘量避免人為破壞。
拉利貝拉原是寧靜小鎮,居民不多,如今遊客從四面八方湧來。每逢宗教節慶,更是聚攏穿著白衣的朝聖者,蔚為奇觀。不過,如同世界許多知名古蹟,觀光客開始抱怨:走出旅館就有人纏上來,要求擔任導遊,彷彿蒼蠅揮之不去。真正的蒼蠅也無所不在,不少人手裡拿著樹枝,隨時拂動驅趕。但拉利貝拉終究已變成熱鬧的旅遊景點,現代化旅館、紀念品商店、博物館、停車場、郵局、銀行陸續出現。
新建的發電廠太緊挨教堂,電纜造成景觀不協調,也是困擾,各國都經歷的「保護或發展」問題,正開始在衣索比亞引起討論。
《延伸閱讀》
(1)Lalibela: a City Carved from Legend,網址:http://www.ethiopiatravel.com/Lalibela_eng.htm。有詳盡的介紹及旅遊行程建議。
(2)http://www.mabot.com/,這是Michael Abbott的個人網站,還有很多其他精采旅遊、照片。
如何雕出巨岩教堂?
拉利貝拉是紅色火山岩地形,工人站在岩石山頂,往下開鑿,步驟如下:
1.先鑿出四方形的深溝,與山體完全脫離
2.有了深溝,工人可以垂吊下去,開始工作
3.從上至下,將岩石內的石塊一點一點鑿下、運出
4.雕刻出圓頂、窗戶、走廊、門廳。只有門是木料。
5.教堂之間,地道、岩洞連通。
衣索比亞夏季多暴雨,建造者把地基開鑿在斜坡上,使雨水流走,否則凹入岩山的教堂,豈不成了天然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