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慧開:「您問得好,不但生死的問題能夠『慮』及『豫』,而且現代社會凡事都需要預先規畫,這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認知與行事準則。國家大事要及早作長遠的計畫,各項公務、活動必須提前規畫,個人小事也得預先列入行事計畫。各級政府機關的歲出、歲入與各項建設,各行企業的經營管理,乃至家庭個人的花費開銷,都要事先編列預算;機關學校召開會議、商談公務要預訂議程,看球賽、聽音樂會要預先上網訂票,到醫院看病要事先掛號,出國旅遊要預先安排行程、預訂機位、旅館等等,參加各種考試、比賽要事先報名,諸如此類,現代社會幾乎做什麼事——不論公事、私事——都要make appointment, make reservation, registration等等。」
譚生:「的確如您所講,這些大家也都知道,可是另外也有一說『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又不及長官的一通電話』,在世事多變的情況下,要如何將『事先規畫』的概念應用到『老、病、死』這些棘手的問題上呢?」
慧開:「就是因為世事無常多變,才更需要『事先規畫』呀!表面上看來,個人的『老、病、死』這些事情,自己似乎無法預期,也談不上什麼事先規畫,但絕對可以預作準備及因應。首先我們要作的是心理建設與思想建設,就是要建立積極、正向、健康的生死觀,不但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要能肯定死亡的意義。」
譚生:「『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我能理解,但是『要能肯定死亡的意義』,這個我就不懂了,死亡怎麼還會有意義呢?人死了不就是生命完結了嗎?意義何在?」
慧開:「人死了,生命是不是就完結了?這牽涉到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論辯,是另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暫且不談。現在先回到死亡的意義上,首先我們要確實認清: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的結構,本來就有相應的使用年限,遲早會有衰老報廢的一天,這一點您同意吧?」
譚生:「這一點我能同意。」
慧開:「既然您同意生命有使用年限,那麼我們先反過來思考,假設我們的生命都不會死亡,但是無可避免的會不斷地老化,再加上惡疾病痛的折磨,想死也死不了,那可是最恐怖的情境,所以,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死亡可以讓我們疲憊而困頓的生命得以暫時休息,之後再重新出發,因此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這一點您同意吧?」
譚生:「聽您這麼分析,老了、病了卻死不了,的確是最可怕的事。不過,人死了之後,生命能不能再重新出發,這我還不能完全肯定,所以只能同意一半。」
慧開:「沒關係,您只要同意『死亡是必要的而且有意義的』就夠了,至於『生命能不能再重新出發』,您還可以再深入地思考,以後再說。」
譚生:「其實我也並沒有完全否定,只是還不能完全肯定,因為還沒有科學的證據,能夠確實地證明死後的生命能重新出發。」
慧開:「我完全理解,您的疑慮其實也是多數人的疑慮,但是同樣的道理,科學雖然無法證明,但也無法反證或者完全否定『死後生命的存在』,及『死後的生命能否重新出發』。這些都已經超越了物質及物理科學的範疇,而是屬於心靈或靈性科學的領域,最近這一、二十年來,在歐美各國已經發展出『深層心理學』或『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的研究,開始用學術的觀點與方法,有系統地探索這方面的問題及現象,包括了:瀕死經驗、死後生命、死後溝通(after death communication)、輪迴轉世以及催眠回溯療法……等等。」
(待續)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