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花博是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授權認證的亞洲第七個國際花卉博覽會。
亞洲第一個花博是一九九○年大阪的國際花與綠博覽會,接著分別是一九九九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二○○○年日本淡路島國際花卉博覽會、二○○四年日本名湖國際花卉博覽會、二○○六年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二○○六年底至二○○七年初的泰國清邁國際園藝博覽會。
大阪自一九七○年起便立志要建設大阪城為花園城市。昆明在辦完世園會後,完整保留博覽會會場設施,並繼續加建,持續營運至今。瀋陽亦復如此。泰國清邁辦過博覽會後,食髓知味,繼續爭取二次主辦權,將於二○一二年續辦花博會。而日本的淡路島與名湖,則走區域經濟振興路線,持續開發地方資源,發展在地經濟。
台北市對於「後花博」發展,則是採取「便宜」路線,缺乏宏觀遠見之擘畫,模糊未來發展之遠景,無法充分發揮既有的投資效益,容易成為外界批評質疑的焦點!
九月二十三日,彰化縣卓伯源縣長與《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與總編輯楊瑪利邀請我出席「城市品牌行銷策略」論壇,充分顯示,彰化縣政府已然注意到「城市品牌」與「城市行銷」的重要性。
博覽會雖然是城市行銷的最佳代言人,但是,「城市」在行銷前,必須先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所謂的「城市品牌」。沒有品牌的行銷,除了打打城市知名度外,會浪費了行銷資源,降低了行銷效果。
一個響亮的「城市品牌」,會讓大家想到這個城市就想到這個品牌,或是想到這個品牌就會想到這個城市。譬如:想到浪漫就會想到巴黎,想到巴黎就會想到浪漫;想到流行就會想到紐約,想到紐約就會想到流行;想到設計就會想到米蘭,想到米蘭就會想到設計等。
雖然成功地舉辦過花博,「花博」卻不可能成為台北市的品牌!因為,台北市只是偶然地舉辦過一次花博,世人想到花博,不可能會聯想到台北;而想到台北,也不可能就會想到花博。
在籌備和營運台北花博期間,營運總部下設有城市花園中心,目的在建設台北市成為「花園城市」。假如這個目標經過五十年可以圓滿達成(日本大阪市努力了四十年都還沒有達成目標),則「花園城市」就有可能成為台北市的品牌,大家想到「花園城市」就會想到台北市,想到台北市就會聯想到「花園城市」!
可惜的是,後花博時代的城市花園中心也已經被緊縮了!顯然地,「花園城市」在五十年內都不可能成為台北市的品牌!
任何一個資源並不十分充沛的都市,其「品牌」都不宜太多元。台北市從花博期間的口號「花園城市」,到花博會後的「美食新都」、「設計首都」,第一個目標尚未達成,第二、第三個新目標又相繼出籠,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當一個城市的品牌都還模糊不清時,「城市行銷」作業是吃力的,「城市行銷」效果是有限的,「城市行銷」資源是浪費的!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郝龍斌市長、朱立倫市長、胡志強市長與卓伯源縣長好好推敲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