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長期被視為是台灣「國病」,目前雖已有治療方法,健保局也已經把C型和B型肝炎納入健保給付,但是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無效,少數人更因嚴重副作用而中斷治療,白白浪費了半年十五萬的醫療費用;台大醫院最近建立肝炎治療有效性基因資料庫,能運用在治療前檢測病人基因特性預測療效,讓適合標準療程者進入治療,不適者提早透過調整藥量、療程或等待新藥進行治療。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高嘉宏指出,C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會影響療效,若感染第一型比較不易治癒,而最近研究發現,病人本身的基因型也影響療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台大與塞亞基因技術合作,篩選六百位肝炎患者基因體,找出影響治療藥物干擾素有效性的八種基因型態,建立肝炎治療有效性基因資料庫,並建立一套肝炎干擾素適藥性檢測,透過這套檢測,提早篩檢出適合標準治療者,可將治癒率提高到八成。
適藥性篩檢是將既有藥物有效運用,C肝目前有六型,台灣C肝患者約三分之二屬於第一型,標準療程半年約僅百分之四十患者有效,但是經過適藥性篩檢,非適藥性者就放棄治療嗎?高嘉宏說,並非放棄治療,若預測療效不佳,可以考慮把療程延長、調整藥量,不拘泥於標準療程,進入量身訂製的個人化治療。
未來研究團隊也將擴大相關研究至B型肝炎,並結合其他醫學中心進一步投入B型肝炎干擾素治療的藥物基因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