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盛況,相信不僅是電影人,文化(史)工作者、影迷,甚至民眾都會同感振奮與感動,因為正如評影人所說,看到了台灣電影復興之勢。
過去十餘年台灣電影在谷底徘徊,每年金馬獎只靠幾部藝術電影撐場面,重要獎項都被海外華語電影拿走,那時別說觀眾根本不想看頒獎典禮直播,就連入圍的海外華人電影工作者,也多半不克前來,台灣電影工作者更是年年看頒獎年年心酸。
但今年不同,有很多台灣電影入圍、得獎,傲視港陸片,有那麼多海外華人演員與電影工作者來台共襄盛舉,還有許多觀眾守在電視機前,替台灣電影加油,在在都說明台灣電影真的從低迷中走了出來,除了重新贏回舞台,還贏回其他國家電影工作者的尊重,及觀眾的心。
在某種程度上,國片過去的困境,反映了台灣產業近十餘年發展停滯,所出現的產業困境,而台灣電影率先殺出重圍,硬是從低迷不振中殺出了《海角七號》,從此一部接一部的佳作,使台灣影迷驚豔台灣電影的水準,這或許是為什麼近年來台灣電影,會引來許多觀眾熱情追捧的原因之一,觀眾和電影人攜手把消失的台灣商業電影市場找了回來,甚至反過來使低迷的香港電影界引為借鏡,共同達成了不可思議的任務。
雖然目前台灣電影在拍攝手法上還有許多不足,作品完成度還需要加強,然而,當有那麼多台灣電影入圍金馬獎,星光大道上有那麼多台灣培養的演員與電影工作者,那種感動無法言喻。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評審把最佳劇情片獎頒給了《賽德克‧巴萊》,因為正是導演魏德聖的勇敢築夢,帶領全台灣一起跟他勇敢作夢,還真的把這個挑戰台灣影史不可能的大夢給做了出來,如此一部能將台灣社會緊緊串聯起來的史詩大作,這樣一部帶動社會思考,與帶來台灣電影產業改變的電影,的確是該得到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肯定。
馬全(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