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日前發表「台灣學童學習過勞情形調查」,顯示百分之十二點七的五至八年級學生有疲勞過量現象,國中生每六個就有一個學習過勞。
這項調查反映了真實情況,孩子求學過程就是不斷地考,而許多家長給孩子太多的要求和期待,更加重了孩子壓力。教育部雖表示,推動十二年國教,就是希望改變社會的價值觀,讓孩子能適性發展、找到自己的亮點,不過度追求成績也能睡飽,但問題是,對照社會現況,無疑天方夜譚。
筆者孩子剛上國一,每天平均考兩科,我多次向校方反映,老師回答總是「學校很重視學科能力,每個單元教完後考試,才能知道學生是否學會」,我每兩周會收到全班成績明細,包括總分和排名,還註明進步或退步幾名,老師還是以考試成績為標準。
這使孩子為了應付考試,每天接近凌晨還在複習,日積月累當然會學習過勞,家長也不得不就範,因為除非讓孩子不重視成績,否則就得隨波逐流。
這種情況也是造成許多大學生喪失學習樂趣的主因,我發現多數學生展現不出學習興趣,只喜歡做簡單的事,如今有大學要廢除雙二一退學制度,無疑對學生沒任何限制,支持者雖說如此才可能培養出第二個賈伯斯,但以筆者在教學現場觀察,這種機率微乎其微。
上周我公布程式設計的期中考成績,發現平時認真聽講練習,課後在網路社團上討論、寫程式的學生,不論紙筆測驗或上機實作成績都突出,也就是說,有學習興趣成績才會好,才能培養能力,如果國教及中等教育再不改變考試導向,加上大學廢除退學限制,會讓學生小時過勞,大未必佳。
讓孩子正常作息,才能開心學習不過勞,才能培養學習興趣。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