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是小狗的特質,並非人人都能承受,對施受雙方皆為負擔,就看自己願意持續多長的時間,這也真實地考驗了雙方對情感的覺受,是否真如自己認知的那樣堅持。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英國當代名廚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自撰的回憶錄,因母親不擅廚藝,而激發他對美食的想像與欲求,最後母親總以吐司做為收拾災難的唯一法寶,這反而讓奈傑對吐司產生了深厚的情感。未料,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續絃的繼母,竟然是烹調高手,最終激起了奈傑的鬥志,終至成為名廚。
為取悅父親而走進廚房,這實在是個讓人很難想像的故事,若非是左手寫作右手掌勺的作者親身經歷,將令人啼笑皆非。
小男孩的想像世界,有異於常人,尤其是在一群側目的女孩環繞之下,選擇糕點課程,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他卻抬頭挺胸地躋身其中,一點也不覺尷尬,只因心心念念想討好父親。
三餐以罐頭餵食家人的母親,續絃娶僕佣為妻的父親,烹飪技藝高超的繼母,這三個大人對小男孩施放符咒般的魔術,讓稚弱的他一鳴驚人。
我如果是奈傑的父親,不累死也會肥死。
先是元配畏懼廚房的恐怖罐頭伺候,接著是兒子與繼室的爭奪寵愛,而相繼端出「蜂擁而至」的美食,那分量,簡直是數十倍不止,不知是否導演故意誇大了原作,那畫面,只會讓人想禁食數月,而非狂吃大啖。
小孩子對父母親情的渴求,是非常普遍的人之常情,若在幼年時期沒有被滿足,根據各心理學大師們的說法,將會衍生為各種奇特的心理「病變」。但作者相當幸運,他的「病」,卻造就了日後的功成名就。
我比較無法理解的,是繼母與小男孩之間的競爭,竟能產生如此深的仇恨,而至老死不相往來;作為夾在這兩人之間的男人,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曾聽藏傳佛教的大師們說過,許多大人物的轉世,一落地便成孤兒,否則就要遠離家鄉。剛開始,非常不能理解這樣的說法,走過半世紀的人生路,再加上幾千部電影的調教,慢慢地,也能琢磨出三分道理。人世間的福禍相倚,何僅於此?
電影接近尾聲時,父親遽逝奈傑賦予自己做決定的勇氣:路,總歸是自己要去走,愛也好,恨也罷;自己的肩膀自己扛,早走或晚走一步,終歸要走,那還不如早早地走。對於一個青少年來說,的確是重大的選擇,成功者,又有幾何?
吃苦要趁早,這又是一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