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提出「成立精神障礙甜心運動社」計畫,預計運用四十萬聘雇一對一輔導精障者專職人員;四萬元外聘運動專家、舞蹈老師、物理治療師;四萬元租借室內運動場地;兩萬元購買相關運動器材、招生簡章、飲用水等支出雜費,但若爭取不到五十萬元補助,總幹事金林表示:「方案將暫時作罷,因為人力費用負擔太沉重。」
金林說,精神障礙者在台灣為數眾多,領有重大傷病卡者多達二十萬人,而因疾病嚴重影響生活的精障者需要長期服藥,但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刺激患者嗜睡、食慾高漲,間接導致肥胖、口腔疾病,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有的病友想減肥,到健身房後,卻招來教練與其他運動者嘲笑,認為他們飲食無法節制才變得這麼胖,進而自信心低落、不想出門、難以結交朋友,若是有幻聽症狀的精神分裂者遇到這種情形,想法就更加負面化。」因此擁有一個能接納他們的運動場地和專職人員陪伴,相形重要得多。
金林指出,政府有提供精障者生活重建的補助,不過精障者的重建不如身障者能以一次性輔具補助,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精障者需要的是「人的協助」,所以過去一梯次性質的活動,並無法長期、有效協助精障者。
運動要養成習慣,也需要有人監督,精神患者受疾病影響,認知功能下降,必須有他人帶動才能達到目的,換言之,患者有興趣且主動地、經常性的運動並不常見。
對於精障活動鮮少受到社會關注,金林認為與「短期難見成效」有關,「兒童與老人照護的成效比較快,也有好看的、溫馨的畫面,但以精障為例,我們要以『年』為單位才能看到成果,可惜補助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就中止了。」她也感慨庇護工場常常受到薪資爭議波及,認為精障者以產能多寡得到酬勞,不能與一般勞工相較。希望社會看見的,不是薪資上的不足,而是康復的速度。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是精神疾病患者與家屬於民國九十二年成立,並開辦庇護工場「心朋友的店」,由精障者銷售餐飲,另有「心朋友工作坊」,安排精障者做代工服務,及提供家庭諮詢與支持服務。協會網址:www.heartlif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