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印度高等教育峰會返國的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印度華語教師需求量大,希望一萬名教師到印度教書,已要求各大學相關科系,開設華語教學課程,也鼓勵流浪教師參加華語教師培訓。
個人認為,台灣輸出華語教師,也應廣招印度學生。台灣各大學目前僅約有兩萬一千三百名外國學生,比例偏低,為了提高校園國際化,教育部鼓勵招收外籍學生。
就外籍生國別來看,印度生僅約五百人,但有意思的是,印度學生絕大多數是就讀領有獎學金的理工科碩、博士班,這是因印度學生數理基礎佳,有英文溝通及撰寫報告能力,從教授觀點而言,提供獎學金讓他們修習學位,在教授指導下,協助推動研究計畫,實屬兩利。
因而近五年清華大學教授不斷組團來印度招生,且與素質較高的德里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最近還將觸角延伸到華語教學區塊,與兩所印度大學合作設立台灣教育中心,更準備增設南亞研究中心,清大對印度的看重,不言而喻。
清大的積極作為值得其他大學參考。印度學生的數理邏輯和論辯能力,可提升校園的研究能量,並讓學習風氣活潑化,這一點全球排名一百零七的清大已用行動說明。
雖然其他大學未必適用清大的模式,尤其是招收自費生,但各校可針對自己的強項,設計符合印度學生的學程,一樣可獲得青睞,例如印度技職教育闕如,科技大學就有利基;印度華語人才奇缺,中文熱方興未艾,中文系所也可量身定做學程;印度學生熱中當醫生,如果醫學院成立專班,印度學生必擠破頭。
印度因大學不足,能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僅約百分之二十五,所以印度海外留學生數量,在全球僅次於中國大陸,但印度留學生絕大多數沒想到台灣,問題出在台灣的知名度,如果能運用與國際同步的招生技巧,輔以精美的國家形象文宣,以台灣學費低廉、師資與設備優良,及人民友善、生活安全,加上可修習華語,對印度父母和學生應有相當吸引力。
教育部希望國際生倍增,但就來源而言,期望歐美學生可能不切實際,東南亞生比例已偏高,放眼未來,中國大陸和印度應可開發,加緊招收印度生的時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