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在《莊子》的天地裡,一般人很難望其項背,但若能偷得一點精髓,對於生命本質自有大用。
莊子,約生於西元前三六九年的戰國時代,道家代表人物,超然物外、了然世局,面冷心熱而任意曠達,時人莫測高深。由於思想風格自有獨見,主張自由而高遠,因此所著《莊子》一書被被認為與《老子》思想貫通,是道家主要典籍之一,並為清初名評家金聖嘆列「天下第一才子書」。
《莊子》的世界其大無比,廣闊的天地間無一不是任意馳騁之境,書中多以寓言方式呈現,但是其中義理雖深奧複雜,深思之餘則處處可見對天地萬物的真心:「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給後人的思考深度影響至大,尤其是他遊於化外的境界與理想,透過每篇不同主題的闡述,能帶領人進入萬有虛空、恣意神遊。
經長久以來學者的整理及融合成型,全書目前所傳共三十三篇,範圍天羅萬象、遍及宇宙萬事萬物。因為跳脫狹隘的單向觀感,故而超越了生命的原有樣貌,將吾輩等世俗之人的刻板思考全盤粉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縱然是出自寓言或想像,但是那樣的飄邈世界,往往令人心想神馳。
讀《莊子》讓我們重新興起在生命中「遊刃有餘」的想望,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於天地之間,「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因而變成新的人生指標。
但它不是毫無秩序脫離軌道的,想反的,莊子告訴我們:「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一切因乎天理自然,對天地生靈卻必須存有慈悲之心,才算是真正的遊戲逍遙!
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吾人所求於莊子的亦不多,唯其眼界開闊之處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