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由中興大學、交通大學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不僅光電轉換率突破百分之十三,低照度、低成本及多色彩、可彎曲等優勢,生活應用及商業效率潛力驚人,研究成果榮登十一月《科學》雜誌。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葉鎮宇表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發靈感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以類似天然葉綠素的紫質分子取代「釕金屬」錯合物作為關鍵材料。
研究突破過去二十年光電轉換效率提升不到百分之一的困境,同時解決了釕金屬稀有及開發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
和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相較起來,第三代太陽能電池具有低照度的特性,陰天及室內都能運作,捕捉太陽能將不再受限時間及天氣因素,也最適合運用在家庭中。
未來如果能發揮染敏電池低成本確能達到高效能,以及多色彩、可透視、可彎曲的優勢,未來商業化效率將超越矽晶電池。
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刁維光表示,他們突破轉換效率停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一的瓶頸,希望下一步可達到百分之十五的商業化門檻。
刁維光指出,染敏電池與傳統矽晶電池完全不同,有多色彩,可應用進入家庭,像手機充電池可以是彩色,不光是發電,未來也可結合藝術設計。他們已申請美國與台灣專利,目前可應用在低電量的時鐘、溫度計及遙控器上。
刁維光舉例,像遙控器所需電量很小,可使用室內燈光控制,不需電池,遙控器會因為電池漏液用久就壞掉,所以染敏電池有很多可以應用在家庭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