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針對三百零五名十五至二十歲青少女調查發現,青少女感困擾的健康問題,分別是青春痘及生理期困擾,又以經痛及月經周期紊亂最苦惱,半數會情緒低潮、脾氣暴躁。
婦產科醫學會副祕書長林姿吟表示,身為女性,她能體會女性每月都要面對的身心問題,有人在月事來之前,下腹部就開始隱隱作痛,伴隨腹脹或拉肚子,月經來的那天,疼痛加劇,甚至惡心、嘔吐和頭暈、頭痛等。但逾八成婦女面對經痛是逆來順受,只有兩成求醫或自行服藥。
台北榮總婦產部婦癌實驗室主任趙湘台指出,經痛可分為原發性經痛和繼發性經痛,大多數婦女都有原發性經痛的經驗,本身並無病理疾病,月經周期多數規律,經血量也正常,但排卵後黃體素升高,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進而引起疼痛。原發性經痛也與體質和遺傳有關,母親痛經,往往女兒也會有此症狀。
繼發性經痛是生殖系統疾病引起的經痛,患者在月經初潮後數年才出現經痛,而且症狀愈來愈厲害,病因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等。
趙湘台表示,解決經痛,必須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一般的經痛,以暖水袋熱敷下腹,有助於腹盆腔血液循環,舒緩痛楚,溫水浴也有鬆弛肌肉、緩和痛經的效果,至於坊間流傳吃巧克力、黑糖等甜食舒緩經痛,並無科學上的證據。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吳明義強調,婦女經痛應由醫師評估原因,原發性經痛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NSAID)改善。子宮內投藥系統外覆一層黃體素藥物,每天局部釋放,對於難纏的痛經也具止痛效果。
台北市開業中醫師吳明珠則提醒,中醫認為經痛因子宮虛寒或氣血不足所致,她提醒,婦女勿在生理期吃冰冷食物,臨床上中醫以針灸療法合併中藥「溫經湯」,也可緩解生理期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