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發生兩件女子自殺事件,一件在我們醫院院區裡,另一件在我家隔壁巷子大樓。
「連續發生兩件墜樓身亡意外,你心裡一定很難過……。」晚餐時,太太關心我說。
「雖然不認識,但看到墜樓的年輕生命,橫列在眼前,真的很不好受,總覺得就這樣把生命結束,讓人很不捨……。」
「也許是憂鬱傾向的情緒,或者是無法承受經濟的壓力,才會一時衝動─」
「但要跳下去,真的需要很大決心,更何況那麼年輕。我從醫這些年來,曾送走五千多受疾病之苦的末期病人,其中只有極少數人會要求我,幫他結束疾病末期的生命,但絕大多數病人,還是選擇活到最後一刻。」
「你認為是什麼因素?讓這些身體器官瀕臨末期的病人,還願意繼續受苦?沒有選擇自殺?」太太認真地問我。
「我觀察末期病人,只要是周圍的人,包括家人跟醫療團隊,能夠給予病人足夠的支持力量,讓病人感受到被關愛、被在乎,病人就有勇氣,繼續經歷受苦的生命歷程。」
「在找不到生命意義時,打個電話給親朋好友,是不是也算給自己多一份,被雙手抓住不墜落的機會?」
「是啊,這是由自己主動發出的訊號,效果更大。因為尋求互相給予支持力量的『過程』,就是一種愛的表示。這種『愛』的傳遞與感受,就是受苦者與支持他的關懷者,彼此生命間,無形的『鍵結力』。」
「鍵結力?」
「不過,『主動發出的訊號』,以及『自然可見的身體疾病訊號』都比較容易發覺、預防;對於『身體外在完好,心靈卻愁苦』、被認為是正常的,卻難以發覺的訊號,才是最危險的。」
「這麼說起來,當天氣不好,讓人憂愁的時候,不僅自己可以主動與他人牽起鍵結力,也要多關心家人及周遭心靈脆弱的朋友。」
「是阿,對於無法主動求助,外表又難以察覺心靈正愁苦的人,我們就需要主動關心,假如可做到不特意、卻又剛好撥個電話給他們,或付諸實際行動,約他們出去走走,都可以讓他們不帶壓力的享受『愛的鍵結力』。」
「這樣就能在生命墜落前,及時出現一雙拉住生命的手了。此外,親情、友情、愛情可以對抗生命的空虛、無意義感之外,堅定的宗教信仰,更是生命意義的重要支柱、無形的『鍵結力』。」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