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名譽會長黃東源十五年前得了喉癌,開刀切開喉嚨後,發現輔助講話器不能完全符合患者需求,十二年來蒐集上百位類似個案,研發更易使用的「氣切患者發聲輔具」,分別獲波蘭及台北國際發明展金牌肯定。
黃東源說,咽喉癌、食道癌、甲狀腺癌或舌根癌等上呼吸道病變患者,可能都得把喉嚨拿掉,在喉嚨的位置開個洞,稱為氣切孔,用一根管子從體外連接氣切孔與嘴,才能順利說話。過去這種輔助器具容易因變形而漏風,貼著也易淤痰長菌。
他以能夠高溫殺菌的醫療級矽膠為材料,找到大部分患者都適用的連接頭角度,並改良輔具上的氣門,患者不再需要每講一句話,就把講話器移開嘴邊換氣。而需配戴氣切管、固定氣切孔的患者,過去大都無法使用復聲輔具,黃東源也發明新的接頭,讓病友能再度「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