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昨天共同主辦「第十六屆國際康復之路乳癌支持會議」,有三十二國、超過七百位乳癌專家、支持團體及病友參加,是台灣第一次主辦此項國際性會議。二十六歲曾小姐,現身分享抗癌經過。
她說,三年前洗澡發現左鎖骨下方有隆起硬塊,檢查是乳癌二期,雖勇敢接受治療,但工作沒了,男友還以簡訊通知分手,一度心灰意冷,靠著病友團體支持,轉念迎接新生活。
「我已規畫好我人生的藍圖…但我很清楚知道,在我的藍圖中不會有妳…」曾小姐接獲男友傳來的分手簡訊時,人正在住院治療,且剛從醫師口中得知,胸上二公分大小的腫瘤,證實是惡性乳癌第二期,必須接受一連串化療、標靶治療,讓她幾乎崩潰。
直到乳癌病友給她鼓勵的一句話「不要怕!我已經和乳癌奮戰二十多年了,我都好好的,妳也不會有事。」曾小姐才決心振作。持續化療的她,更積極參與病友活動,鼓勵其他人,轉念後再提及分手男友,不諒解已化成「感謝他當時放手,讓我全心面對乳癌」。
根據統計,台灣乳癌發生率十五年間成長四點五倍,比歐美平均發生年齡早十年,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年輕化趨勢,除了遺傳,與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和環境荷爾蒙也有關係。
張金堅指出,長在鎖骨下方的乳癌雖少見,但只要有乳腺分布處,上至鎖骨下方、下至肋骨下緣、內到胸骨、外到腋下,都有可能被癌細胞入侵,愈是死角的地方,如鎖骨,自我檢查愈要摸的仔細。
專家提醒,除了四十五歲以上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篩檢,三十歲上下的年輕女性,也應每個月自我檢查,並一至兩年到院篩檢,勿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