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禪」是一個人習慣在有意或無意間時常講出來的語句,也可算是一個人的標誌,影響其他人對他或她的形象與觀感。
此詞源自佛教的禪宗,本義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句和公案掛在口頭,裝作有思想。演變到今天,口頭禪已經完全成了個人習慣用語的意思。按照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口頭禪其實也不是完全不「用心」的,它背後隱含著一些心理活動和心理作用,可說是心理的一種反射。
比如愛說「差不多」、「無所謂」、「隨便」、「就那樣」的人安於現狀、缺乏主見、目標不明確;喜歡講「據說」、「也許」、「還是算了吧」,反映出自信心不足;「好討厭」、「真無聊」、「好煩」,表明了欠缺了激情和真誠;而喜歡說「沒問題」、「看我的」、「一切皆有可能」的人,通常充滿自信,樂於承擔責任;「真好玩」、「真有意思」的人,則樂觀熱情。
還有一類很多人都愛說的流行口頭禪,比如年輕人中流行的「鬱卒」、「哇塞」、「搞笑」、「鄙視」、「變態」、「不爽」等,這類口頭禪,更多的是反映群體心理。這類詞兒多半帶有輕微的反主流價值的傾向,從而表現和確立自我獨特性的需要。而且使用這些大眾詞句,容易被群體接納,滿足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需要。
另外,這些語詞一定程度上也宣洩了一些負面情緒,有助於心理健康。了解它們的心理基礎以後就會明白,也許只有引導使用者注意使用的場合,才是明智的作法。
此外,口頭禪還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自信不足的人愛說「我不行」,憤世嫉俗者常說「世界上沒一個好人」。這些話一開始來自內心的想法,可是成為口頭禪以後,時不時會說給自己聽,反過來又強化內心原有的那些消極念頭,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就不可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