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恩師—剃度阿闍梨

平凡 |2011.11.08
1570觀看次
字級

學人與佛法肇始的因緣,乃於民國六十七年經由一位熱心的親戚介紹,到台北慧日講堂聆聽上演下培法師開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覺得佛法是很合乎邏輯、很美妙,一點都不迷信的宗教,因此才比較積極的去參加學校中佛學社團的活動也在暑假期間到水里蓮因寺去參加大專學生齋戒學會,而開始親近上懺下雲師父。

懺公師父每當佛七結束或有其他的因緣,都會帶領一些弟子、學生上土城承天禪寺去頂禮、請教上廣下欽老和尚種種佛法上的問題,並且恭請老和尚為大家開示等。也是由於跟隨懺公師父上土城承天禪寺禮拜老和尚的因緣,而能夠親近後來的剃度和尚──廣公上人。

我有心嚮往修行,又被廣公上人的睿智、妙語所攝受,因此在一個獨自上山的因緣中請問老和尚我可否出家?老和尚輕描淡寫的把話題轉到他處。過了幾個月,又一個獨自上山的因緣,我再次請教老和尚可否出家的問題。老和尚反問:「你的父母同意嗎?」我回稟老和尚說:「父母不同意。」老和尚說:「父母不同意,不可以出家。」因此,我又回到陽明山上聖下嚴師父所創辦的佛研所去學習。

可是不知怎的,出家的念頭老在心中打轉。

這時又正好碰上一個講不清的誤會──後來知道其實是出家的增上緣──伙同一位佛學社的學弟上土城承天禪寺,想去請教老和尚,還是可否出家的老問題。因為學人得知再過兩天就有兩位淡江學院畢業的同學要在承天禪寺出家,懺公師父也將北上到承天禪寺主持剃度儀式。心想,無三不成禮,也許我能藉此因緣而順便出家。走路上山的途中,我告訴學弟,如果老和尚答應我出家的話,我父母那邊的問題,老和尚會為我解決。

上了山,第三次請問老和尚可否出家的問題,老和尚不假思索一口答應說:「好!」自己的心多是迷惑且功利的,當不易得到的東西一旦到手了,反倒遲疑且不知如何是好!在這種無知矛盾的心情下,我憶起了廣公上人曾說的「父母不同意,不可以出家。」這句話。無知的自己,竟用上人對我的開示來請問師父。師父馬上斬釘截鐵地回覆:「若要父母同意才出家,那你今生別想要出家了!」聽了師父的開示後,頓了一下,然後向師父稟白說:「好!就決定出家了。」師父接著慈藹地說:「你要去請示懺雲法師。」我回答說:「好!我會的。」

隔天下午,一群人到台北車站去迎接懺公師父。向師父接駕頂禮後,即請問懺公師父可否明天一起剃度的事。懺公師父慈悲地答應了,並且開示當晚就不要回陽明山去,只要住在承天禪寺就行了。情形正如懺公師父所開示的,若回陽明山去過夜,隔天一早就趕不及這場殊勝的因緣。懺公師父真是料事如神。

我們三人剃髮之後,馬上隨教授阿闍梨回水里蓮因寺學習。蓮因寺地處山林之間,寺院清靜優雅,真是阿蘭若處,非常適合自修與學習。除了朝暮定課外,初出家,懺公師父要我們每天下午依著〈禮佛大懺悔文〉拜八十八佛以消業障,而且大眾必須到念佛堂去拜,互相的攝受。晚課之後也必須到念佛堂一起用功到九點,或者打坐,或者閱經、拜佛。懺公師父必定以身作則,領導大眾用功。晚上師父都會自己放蒙山施食,普濟鬼神等眾生。

我是愚昧昏沉的,經常晚上拜佛一頭頂禮下去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有時五體投地下去,趴在地板上停留的時間過長,引起懺公師父的注意;有一回拜下去又睡著了,醒過來時,趴在地板上側臉偷看師父,正好師父也轉頭看我,目光對視的剎那,真是難為情。可是昏沉的毛病就是轉不過來,有點懊惱自己,但總不見改善。所住的寮房是最靠近念佛堂的,晚上共修結束後回寮,有時會再繼續看書。有一回在寮房看書,不覺地又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這一睡,到夜裡十一點多寮房的燈還通明,燈光引來師父打開房門看個究竟。這一開門,我醒過來了。師父看見我開燈趴在書桌上睡覺,走進來順手向外橫掃了我一拳,打在胳臂上。心想,糟了!又惹禍了!真是慚愧!師父返回念佛堂,自己也隨後到念佛堂向師父頂禮懺悔。真是不打不成器,深感自從師父打了那麼一下之後,像是消了業障似的,那昏沉的習氣毛病改善了很多。感激恩師的調教加持與包容寬恕。師尊教導弟子總是悲智雙運,折攝等持,出外打佛七也會帶領著我們參加,一方面也藉機引導弟子們見聞學習。

做弟子們的福薄,留不住師長常住教導。師父圓寂了,但威德浩恩永存在我們心中。值此恩師圓寂三周年之際,蓮因寺及蓮音學苑思欲編輯上人年譜、傳記與法彙之時,僅就記憶略述受恩師調教之法益於一二,以表示對恩師的懷念、感激與懺悔!

南無阿彌陀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