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為現代休閒提供思考的空間

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1.11.07
1345觀看次
字級

「休閒」一詞,是近年來相當流行的語彙,在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道教與禪宗的經典,並未曾出現。不過,就我的了解,存有實質且深刻的內涵。例如,《禮記‧雜記下》曾記載:子貢隨孔子觀於蜡祭,對「一國之人皆若狂」的景象,感到無法理解,孔子藉機發表一段引人深省的道理:

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也。一張不弛,文武之道也。

以弓箭為喻,透過緊張與鬆弛的調適,聯想到工作與休閒(張弛)的生活哲學,實在精闢絕倫。

就字源上看,Leisure或Recreation,日本稱為「餘暇」,我們則譯為「休閒」。基本上,休閒是工商社會緊張步調中,忙碌生命、焦慮心靈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或調適,也即透過身心放鬆,養精蓄銳,藉以重新出發,做些創造性的事情。

依據許慎《說文解字》的看法:休,是止息;閒,是隙。(段玉裁注云:「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在傳統經典考察、辨證古聖先賢的休閒經驗,除了了解其真諦、薪傳其智慧外,也可作為現代人的休閒參證,從而建構文化的主體性。例如:文學、舞蹈、藝術、靜坐、氣功、廟會、登山、書法、酒道、茶藝等面向,只要正視其休閒成分,並給予理論化,對於生活空間的拓展,識域的提升,自有其嚴肅的意義在。

這裡以道家的休閒經驗為例,詮釋它所開展的智慧。

老子的休閒觀念,大概見於「專氣致柔」、「滌除玄覽」(十章)與「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其實踐過程,透過虛靜、致柔以契合道心,藉著滁除心體,以體現「見素抱樸」(十九章)的「無為」情境。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並加以演繹,對休閒的實踐,理出進程,包括:養神、虛靜、入靜狀態與導引吐納。換句話說,從身到心,由動入靜的「神凝」、「神全」修養,精神之宅——靈府——才能和諧、自得,從而顯現逍遙遊的心靈境界。

至於虛靜的工夫,他在〈人間世〉有相當精采的看法: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心齋也。」

雖然涉及神祕經驗,但莊子有實證的體會:進入虛靜世界的「氣」是虛柔任物;唯有虛靜的心境,才能遙契道體。虛靜修養的步驟,首先是心境定靜以控制擾亂的映像,以窺見本來的「面貌」,所謂「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德充符〉)。其次,用心虛靈如鏡,物感斯應,鑒映物象而不受物牽累,馴至損傷,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

關於虛靜的心靈世界,莊子在〈大宗師〉藉由孔子與顏回的對話,透露其識照: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坐忘,是坐而自忘其身,也就是「吾喪我」(〈齊物論〉),他曾提供入門的方法:「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大宗師〉)。由於踵息,全身得以放鬆。此種坐忘、導氣的經驗,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靜坐」。

道家從養神、虛靜、致柔、導引,一貫下來,內聚成一套理論架構;透過引體、導氣,動功、靜功的實證工夫,進入「忘己」的最高境界,相當引人入勝。在休閒文化繽紛、休閒意識迷失的時代,傳統文化所潛藏的休閒觀念,有待探索,特別是老莊所開出的休閒意識與實踐步驟,值得參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