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年近花甲的李建華是大陸甘肅榆中縣龍泉鄉水坡村衛生所的「鄉村醫生」,也是一個行醫四十年的醫療系統編制外人員。一九七一年開始從事醫務工作,一九七五年上了兩年半醫療培訓班,一九七七年開始跟隨一位老中醫行醫。
龍泉鄉交通不暢,住家間距離就有十幾里路,加上衛生所醫療條件差,沒有一張像樣的病床,病人打點滴必須靠醫生到府出診。每天穿著破舊軍綠膠鞋翻山越嶺走家入戶,是李建華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占去他大半工作時間。
從衛生所走過去要一個半小時,來回加打點滴要半天,李建華邊整理藥箱,邊掏出一個舊聽診器,「這是我的寶貝,用了四十年,做醫生頭一年花六元錢買的。」他臉上滿是自豪,「看!還是銅的,現在買不到了」。 李建華說,水坡村比較窮,遇見老弱病殘孤,不好意思收錢,都是鄉親嘛!
「一個月六百元,不夠吃的」,李建華說,「還有四十畝田種馬鈴薯,也讓看病給耽擱,老婆經常埋怨我」。
李建華所在的農村衛生所不只給村民看病,還要負責基本公共衛生工作。全村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公共衛生工作和看病、出診,統統都是李建華和搭檔兩人的工作。 工作量是普通醫院醫護人員的八倍,論收入,卻不及編制內醫生的四分之一。
李建華罹患嚴重的風濕腿疼,但他沒有放下藥箱,瞧病、抓藥、出診、種地。他從藥箱裡翻出泛黃殘破的書,《兒科手冊》、《新編中醫入門》,都是一九七一年出版的,「剛當醫生時候買的,以前上學少,得多學習,給人看病不是小事。」
李建華的家不大,屋子中堂貼著毛主席像。李建華有意將兒子培養成「接班人」,可是兒子嫌赤腳醫生待遇低,沒面子,出去打工了。
「有時候走夜路,害怕了就自己吼個歌, 習慣了,給人看病是樂子。」李建華臉上皺紋舒展開來,笑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