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僅是懷舊的收藏,而是鞭策生命上揚的載體。最近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爆紅,引起了很多的討論,發現不少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喜歡看這部中學的校園電影,讓人驀然回首自己的青春歲月,並且成為一種祕密的呼喚,可以推動自己尋回那些早已消逝的時光和心境。
這就是青春心境的化學作用。每一個人的形體都會逐漸老去,但青春的心境卻是長春不老。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十七歲,但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還要有那些熱血,那些對未來的憧憬和渴望,人生才有希望。
但中年以後的憧憬和希望,往往可以超越個人的熱血,化為全人類的熱血。看到了太多的生老病死,太多的世態炎涼,太多的背叛與失德,人只有到了中年之後,才可以體會熱血的意義和動力,才可以真正實現青春的夢想。
這些夢想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衝動,而是融會了很多生命的智慧,發現人生的軌跡,需要不斷的航向理想的彼岸。
這是第二種青春。如果說第一種青春是身體的年輕,是那些血氣方剛的勇氣,那麼第二種青春就是心境上的年輕,是充滿了朝氣的智慧,鍥而不捨,要衝破現實的網羅,實現自己的夢想。
因為現實的世界裡,有太多的功利的算計,有太多的人情世故,有太多的「不好意思」、有太多的「意思意思」。揮別青春的代價,似乎就是被那些被視為「成熟」的東西所纏繞,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但第二種青春歷經生命的滄桑,更可以找到那些恰當的「路徑」,發現第一種青春所不能體會的動力與方法。
這都靠智慧與勇氣的結合,超越了熱血的沸騰,在人世間的邏輯中,堅持自己的初衷,但也可以凝聚更多人的力量,邁向生命的標竿。這也是梁啟超與孫中山所追求的「少年中國」,必須煥發少年時代的青春活力,但又能在殘酷的成年人世界裡,千迴百轉,發現抵達彼岸的路徑。這過程也許歷經風浪,碰碰撞撞,撞出了許多痛苦的傷口,但午夜夢迴,都不會忘記少年時代的夢想,也不會忘記青春的承諾。
這也刺激第二種青春,重視實現夢想的手段,不會用「年紀大」來作借口,不學電腦,不會中文打字,不會上社交網站。事實上,香港和台灣不少中年老年知識分子,都不會用電腦,甚至從心理上排斥,但在中國大陸,一些七八十歲的知識分子,還在每天寫電郵和微博。為什麼?這當然因為大陸的言論空間比較窄,而網上的空間卻是更為寬廣,但更重要是那種對理想的堅持,重視心境的青春,也因此重視手段的青春,才能落實青春的夢想。
只有在第二種青春的智慧中,才能成就生命的另一個時空,發現自己少年的夢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