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有些人,經常自以為是,周圍人的批評根本聽不進,認為別人是在侮辱自己,或者瞧不起自己,或者明明知道錯了也不改正,這和歷史上扁鵲見的蔡桓公很相似。
戰國時候,齊國有一個很有名的醫生名叫秦越人。因為他治病的本領特別高,人們都管他叫「扁鵲」(傳說扁鵲是上古時代一位有名的醫生)。他原來名字,反倒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有一天,扁鵲去看蔡桓公。他瞧了瞧蔡桓公的臉色,說:「您有病,病在皮膚裡,要是不早治,恐怕要加重起來的。」
蔡桓公聽了,不高興地說:「別瞎說,我什麼病也沒有!」扁鵲走了以後,蔡桓公笑著對左右的官員說:「醫生總是喜歡挑毛病的,明明你沒有病,他偏說你有病,好顯示他的醫術高明!」
過了五天,扁鵲又去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臉色,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裡去了,再不治,會更加厲害的!」蔡桓公沒有理他,他只好走了。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去看蔡桓公。他皺著眉頭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蔓延到腸胃裡去了,再不治,就危險啦!」蔡桓公還是不理他,他只好又走了。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去看蔡桓公。這回他一見蔡桓公,扭頭就走。桓公覺得挺奇怪,馬上派人把他追回來,問他:「為什麼這一回你一句話不說就走呢?」
扁鵲回答說:「病在皮膚裡,用熱水一焐,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裡,扎扎針,就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吃幾服湯藥,也可以治好;病在骨髓裡,那就難辦了。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到骨髓裡去了,您想治,我也沒有辦法了!」蔡桓公聽了,還是不大相信,只是笑了笑,就叫扁鵲走了。
又過了五天,蔡桓公果然渾身骨頭痛。這時候,他才相信扁鵲的話是對的,可是已經晚了。過了幾天,蔡桓公就死了。
後來,人們把這故事編成一句成語,叫作「諱疾忌醫」,意思是說:明明有病還不肯承認,不願意醫治。用來說明一個人有了過錯,別人給他指出來,他還不承認。
然而,與此相反的是,歷史上有些人不僅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且還經常自我監督,自我批評。
明代有個叫高汝白的人,他中了進士以後,培養他的叔父寫信督促他說:「你儘管考中了進士,我並不為此高興,反而因此擔憂。此後你可能會逐漸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所以我希望你每天將自己的行為舉止用筆記在本子上,然後寄給我。」
高汝白嘆息著給叔父回信說;「我一直在您身邊長大,難道您還不了解我,而擔心我會放縱自己?」
過後他試著問了一個伴隨在他身邊的老家人,自己有沒有改變。老家人說;「比起往日是逐漸有所不同。」他這才開始警覺起來,於是,用一個本子把自己每天的言行記錄下來,進行檢查,發現自己的缺點多得寫不完。他很害怕,從此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修養品德,逐漸地改掉本子上記錄的缺點,後來他終於成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官至提學。
清朝有一位叫徐文靖的人,也是用類似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天朝好的方面努力。徐文靖仿效古人;用兩個瓶子分別放置黃豆和黑豆,每當做了一件好事後,他便念道:「說了一句好話,做了一件好事。」然後投進一粒黃豆; 如果要是辦壞了一件事,便投進一粒黑豆。
開始是黃豆少,黑豆多,漸漸地日積月累,豆子已黃、黑各半,久而久之,黃的就多於黑的了。
用上面這兩種方法來約束自己,自覺地達到自己制定的標準,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地照這樣做,自己就會達到快樂的境界。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貽誤大事。